“东莞理工学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是我校与东莞市共建的一个开放型学术研究机构。从2005年启动至今的8年时光里,中心成员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披荆斩棘,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不管是团队成员的城市文化研究成果,还是他们主办的刊物《城市文化评论》,都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好评如潮。
    今年,“城市文化研究团队”被评为我校优秀团队之一。获得该荣誉,他们靠的是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研究实力。记者在采访期间明显感觉到,立足社会需求,打造优秀文化研究团队已经成了该团队的共同追求。
 
    团队应运而生,助力城市发展
    8年前,我校一批青年教师怀揣着对城市文化进行研究与反思的理想自发组织起来,发起并成立了“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当时,中心刚成立,百业待兴,起步阶段相当艰辛,特别是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转过弯来,很多人不知道成立中心有何意义,未来该如何开展工作。但团队成员排除万难,以经世致用的态度开拓出了城市文化研究的新天地。团队成员、我校图书馆馆长黄忠顺教授认为,他们进行城市文化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越来越多。城市文化的研究切合了这样一个需求,即如何让人们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加美好。他指出,东莞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存在着两个特点:一个是东莞从小农社会急剧向工业社会过渡,村民华丽地转身成了市民,二是东莞是一个装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的“容器”。无论面对急速变化的城市,人民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改变,还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人的思想如何碰撞、融合、并产生新的文化,这些都值得大家去关注与研究。团队成员阎江博士也认为,城市文化研究是这个时代的一大主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中国”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存在”,不仅是洞悉中国社会改革的重要窗口,也可以从中捕捉到变革所蕴涵的深层矛盾及其文化影响。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推动了城市文化研究团队的工作向前发展。
    当然,对于一个优秀学术团队来说,他们不应该只是打造一个研究平台,还应该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学术刊物。于是,《城市文化评论》面世了。它的使命在于充分调动学术资源,将当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经典化为中国的城市文化建设理论中生动鲜活的存在,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文化。阎江希望该刊物能吸引更多城市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加入其中,共同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做贡献。
 
    学者云集,只因兴趣所致
    城市文化研究团队聚集了我校一批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都分布合理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因学术兴趣走到了一起,并推动了我校文化研究的发展。团队成员以我校文学院的老师为主,文学院院长田根胜教授,文学院老师阎江博士、严前海教授,图书馆馆长黄忠顺教授等人成了中心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城市文化建设、影像文化、景观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都各有所长,他们的研究成果有的发表在《文艺争鸣》、《文化月刊》、《文艺报》、《图书馆论坛》等权威期刊上,有的还被人大复印资料所转载。田根胜教授的专著《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曾获得2008年“东莞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阎江、张艳红、柳冬妩等老师分别在民俗文化、文学文化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过为数不少的学术论文。
    城市文化研究并不是中心成员在学生时代的主攻学术方向,而是在他们来到我校工作后逐步产生的兴趣方向,因此他们在城市文化研究方向的理论、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但他们不为困难吓倒,积极向未知领域进发。为了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加强学术互动,提高研究水平,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进行文化交流。比如,团队常与在城市文化研究领域取得较大成绩的学者进行交流,或受邀去知名高校参加研讨会,或定期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型学术研讨会,邀请各地专家学者到我校交流,共磋城市文化研究大计。
    在编辑《城市文化评论》工作上,成员各司其职,配合密切。黄忠顺、田根胜两人是刊物主编,其中田根胜主要负责研究团队的组织和课题申报,黄忠顺则负责杂志出版策划与对外学术联系。阎江主要负责日常工作与网站建设,许燕转、朱华飞、李绍群等人则负责具体版面编辑和文字校对工作。毫无疑问,要办好一本高质量、有学术代表性的期刊不容易,但《城市文化评论》的所有编者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工作做好。约稿、审稿、编辑、联系出版社等,工作量很大,而且都是几个固定的老师利用业余的时间在做,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团队成员不厌其烦,认真对待。比如约稿环节,为了保证期刊的高质量,就需要约到知名专家学者们有内涵的专业文章。很多情况下,成员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惜动用私人关系,除了向熟人约稿外,还努力通过熟人约高质量的稿件。毕竟《城市文化评论》比不上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期刊杂志,要想得到高水平的文章还是有点难度的。
    团队成员并不是专职的研究者,他们在做好中心工作的同时,还要担负起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他们只能利用业余的时间进行城市文化的研究和编辑《城市文化评论》。工作强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成员们把压力化为动力,在城市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年来,中心与国内外院校合作课题8项,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4项,其他各类立项28项。团队成员还常年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等院校开展城市文化研究方面的合作,并成功举办了四届“城市文化研究论坛”。黄忠顺道出了他们的工作之所以能做得风生水起的秘方:“这都是兴趣所致,当你喜欢一件事的时候,你不会在意你投入的时间。”阎江也认为这是一件幸福的事,说:“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一心一意把课上好、一心一意做学生的领路人、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慢慢地享受工作,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被评为学校优秀团队是光荣的,但他们没有被耀眼的光环所迷倒。在他们看来,团队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团队对研究中心的未来规划是,将采取措施柔性引进人才,吸引全国的城市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壮大中心和团队的力量,真正让中心实现立足社会需要、跻身学术前沿的初衷。此外,将进一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将《城市文化评论》办成一本在全国具有学术引导性、学术影响力与学术创造力的期刊。
    “我们下一个具体的目标是争取两年内完成中心申报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城市文化评论》入选CSSCI集刊数据收录等。” 阎江如此勾勒出他们未来发展的愿景。(黄玉凤/文)

团队成员与指导的学生在一起

由团队负责出版的刊物《城市文化评论》

 
 

上一篇:改版后的东莞理工学院门户网站正式上线

下一篇:我校学子在东莞“发现精彩”系列活动中获佳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