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活跃着这么一个凝聚力极强、师资力量雄厚、活跃而又充满生机的科研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他们一套“人马”完成两套“班子”的活儿,在科研和教学两项工作上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2012年12月,其承担的学科获批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省部级等高层次科研项目18项;获得省部级奖项2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EI收录38篇;申请、授权专利19项;与地方、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科研经费达2000多万元。他们就是今年获得了我校“先进团队”称号的化学工程学科团队。
凝聚雄厚实力,共创丰硕成果
我校化学工程学科团队,是一个于2009年正式组建起来的科研团队,主要以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能源与化工系和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为基础,从事化工传热与过程节能技术以及化工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重点围绕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化工清洁生产新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展开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该团队目前有两个创新平台进行科学研究: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这是东莞市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化工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隶属于省级高校技术工程中心。
据了解,该团队在最初建立时只有10多位老师,团队的成员大多来自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和能源化工系,他们从事化工节能与传热、化工清洁生产两个方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化学工程学科团队负责人徐勇军向记者介绍道,“化学工程学科团队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科研团队”。每当遇到较难完成的任务时,团队成员都是相互协作,即使再苦再累,也从不抱怨,不讲条件。他说:“在科研和重点团队的申报等许多方面,如果大家心不齐的话,就没有办法去完成这些事情。”在化学工程学科团队成员们共同奋战的日日夜夜里,有着一段又一段难忘的回忆。其中,最令徐勇军记忆犹新的就是申报省级重点学科的日子。申报省级重点学科的材料,基本上是整个团队的老师熬了很多个通宵才赶出来的。在这个材料的准备和制作过程中,许多老师每晚基本上都是工作到深夜。当时,每个人都有任务,有些老师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其他老师完成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整个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化学工程学科获批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
倡导对外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化学工程学科团队比较重视对外交流,并且积极创造条件召开相关的学术会议,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吸收了解外界信息,思维火花碰撞的平台。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拥有着一个由全国知名高校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自2009年开始筹建以来,该学术委员会已经召开了四次学术会议。除了重点实验室召开的学术委员会会议外,还曾在我校召开过多次大型的学术会议,如 2012年召开的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传热传质领域项目进展交流会议。同时,化学工程学科团队还承担着一些“973”项目,该项目每年也要召开几次会议,会议期间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相互探讨,碰撞新的思想火花。这些会议都给学科团队成员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化学工程学科团队一直鼓励新加入的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基本上我们团队每次参加会议、交流都会去很多人。因为做研究,是一个思维上的互动、碰撞的过程。在别人看来一句很不经意的话,到你的脑袋里面也许就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想法,”徐勇军说道。此外,团队还经常邀请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到学校来讲学。目前学科团队已与中科院热力研究所、中科院电工所、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了多次友好交流。徐勇军还告诉记者:“很多其他高校的老师也将自己的学生派到这边来做研究工作。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大家都会得到很好的信息交流。”
为了给科研团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年轻教师培养方面,化学工程学科团队也是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徐勇军说道,年轻人才是化学工程学科团队的中流砥柱,化学工程学科团队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并以实干的精神,将这句口号落到了实处,成为人才培养的信条。团队一般是将大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分为很多小的方向,再根据小方向,来组成一些小团队。在操作上,一般由一个教授带两个博士和多个研究生组成。这样的小团队组合有利于在学科团队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起了一种带动作用,使年轻教师更快地成长起来。
创新教学模式,明确科研新目标
“科研是为了推动学科建设,提高本科的教学水平”,徐勇军说道。学科团队建立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科研的后备力量。为此,化学工程学科团队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
在本科生人才的培养上,化学工程学科团队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着手创新。团队提前让大学二年级学生参与团队老师的科研课题。老师会给学生设计一些小的、研究型的课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学生独立进行前期准备、方案的设计直到最后项目的完成,老师起到一个协助或指导的作用。有老师指出,提前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目的是争取让学生在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上有所提升。“今年有两个学生已经正式加入学科团队的队伍。”徐勇军告诉记者,以前本科生如果要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里面,一般是到大四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学生在学专业课的时候,是没有什么目的性的,特别作为工科的学生来讲。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学了专业有什么用。但他们加入团队研究后就会遇到很多问题,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在课堂上恰有老师讲到相关的知识以后,他们就会听得很认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由于有许多经典教材版本较老,化学工程学科团队的老师们在授课时,凡是遇到自己比较熟悉或者是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时,都会向学生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以教学促进科研,使教学、科研水平都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了教学、科研相长的和谐局面。
对于今后团队的目标与规划,徐勇军教授告诉记者,除了科研文章、人才培养和专利等基本任务外,还对团队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设想,主要是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作出更高的要求。以前,化学工程学科团队主要是注重于纵向项目,即从政府获得的纯研究性的项目。然而,从今年开始,团队则将逐渐把重点转向服务地方经济,化学工程学科团队和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并为企业提供一些技术方面的咨询。团队期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大胆地将理论研究成果放到实际中进行验证,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陈晓仪 王楠/文)

团队重视对外交流,并积极创造条件在学校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
(资料图片)

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接受验收,这是团队的创新平台之一。(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