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东莞理工学院,开展了一场“知行合一 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大讨论。笔者关注到,按照学校党委书记成洪波的期待,此次开展教育教学大讨论是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明确要求;是凝聚师生员工共识,加快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教育教学大讨论,形成思想共识,把讨论成果转化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行动。
放眼当下高等教育大势,一面是展开对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和教学体系高屋建瓴的指引规划,一面是珠三角七城竞相“办大学”,全球优质高教资源正朝广东加速导入。可以说,这既是广东落实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的具体实践,更是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
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深入推进,业界对“双一流”大学的认知也越发理性,对建设内涵开始有了更加深透的认知和理解。
著名教育学家梅贻琦的这句名言一直流传至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时下,随着珠三角“国际一流大学+科技产业创新”不断发酵,外界印象中的“全球制造基地”正向“全球创新应用市场”加速转变。高校转型,也在这轮趋势中,对自身清晰定位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本身不乏优质资源,但总体上,上不如名校办学力量雄厚,下不如职业教育“接地气”的高校,如何突破转型“夹心层”尴尬,走出一条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子,将成为战略转型中的核心问题,这也是此次东莞理工学院发起大讨论的外在和内在需求。
事实上,业界观察人士认为,高校转型,除了办学思路要跟上形势需要,教师也是关键。现在的高校教师多为本科院校的博士毕业生,他们的长处在于理论功底扎实。而在高校向应用型和职业型培养目标转型中,既然是要培养技能型、职业型的学生,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就变得很重要,就是在指导毕业生的论文时,也要更加突出实践环节。而恰恰是在这些方面,中国的高校转型还任重道远。
《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高校将对接东莞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建成产业需求型的重点专业,建设高水平应用性特色学科专业,从而形成产学研用互相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机制,为东莞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提供人力支撑。
近几年,东莞理工学院深入“东莞制造”一线,提供解决方案、并且进行落地实施和后期维护运营。在这过程中,既能以用促研,吸引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和龙头企业加盟,又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项目解决、落地实施和维护运营的过程中,也把学生理论知识和系统应用充分地培养起来。由此一来,各个环节都被充分激活。
笔者了解到,成洪波书记也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大讨论重点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能力建设问题、工作落实问题。大讨论的目标任务是,促进良好教风学风形成、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之于学校的未来,最关键的是还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多年后终将蜕变成为优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终将成为东莞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特约评论员、南方日报记者: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