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夏的清华园里,绿阴如盖,道旗纷飞。清华大学早期四大建筑之一的科学馆,红墙灰顶,端庄古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即坐落于此。

誉满寰宇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是设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倡议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之一。2003年他回到清华以来,就一直在二楼最南侧房间里办公。

2018年5月15日上午,杨先生在这间办公室里,接待来访的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副校长李忠红及教师代表海洋博士、学生代表黄市生同学。这是杨先生自1993年担任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以来,第15次会见学校领导,听取校情报告,指点学校建设,勉励晚辈后学。

一个多小时的会见中,鲐背之年的杨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与学校领导谈来来发展言简意丰、信心满满,欣然首肯设立“杨振宁创新班”;“95后”世界著名科学家,与85后青年教师谈中子源多物理谱仪的重要性,向95后本科生“追问”无人机平衡原理,平易近人、谈笑风生……

坚定的信心:同意办这个班!相信你们一定能办好!

会见前,杨先生已收阅成洪波于数日前呈送的电子邮件专报。杨先生在听取成洪波所作的简要汇报时,频频点头微笑,不时插话提问。

成洪波介绍说,2015年学校被广东省确定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以来,一直把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作为核心点,完善立德树人专业课程体系,推进特色产业学院等新工科实践项目,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前不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增列东莞理工学院为新增硕士授权单位。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被增列为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士(对应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被增列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研究生教育获得突破性进展,为拔尖人才培养创造更多可能。学校已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签约实施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另有与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合作类似协议即将落地。这为“杨振宁创新班”形成本硕博贯通、一体化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支撑。

学校拟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意在用先生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激励引领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同时发挥学校区位环境优势,瞄准科技产业前沿,整合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学科交叉与文理渗透,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

按照规划,“杨振宁创新班”首批学生将在2018级新生中择优选拔,定制实施团队化、项目化、个性化培养方案,选强配优专业导师团队,重点培养适应新经济、新领域、新业态发展要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杨先生认真听取创新班的介绍后,欣然表示:“同意办这个班!相信你们一定能办好!”他还以美国卡内基梅隆等大学发展历程为例,寄语学校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国际化应用研究型大学,实现跨越发展目标。

崛起的新楼:教研楼的设计很漂亮

会谈中,成洪波、李忠红向杨振宁先生汇报了杨振宁教研楼的设计方案,将两套效果图呈先生过目。成洪波简要介绍了两套方案的特点,“经过一年来的准备,大楼即将动工建设。”

此前,杨先生已为杨振宁教研楼奠基培土。2017年4月22日,杨先生携夫人翁帆女士一同出席东莞理工学院2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时,专门主礼了杨振宁教研楼的奠基典礼。杨振宁教研楼拟投资1500万元建设,由世博中国馆设计师何镜堂院士团队设计,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整体建筑规模约为1500平方米。教研楼定位为集杨振宁学术思想研究、历史珍品收藏陈列、重要教学科技成果展示、国际高端学术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杨先生看过两套图纸后,连声说“方案都很漂亮”,并谦虚地表示,“我不是搞建筑学的,由你们定方案就好了。”当了解到教研楼今年下半年动工兴建、明年上半年即可投入使用,杨先生兴奋地反问:“这么快?”

随后,杨先生与师生代表愉快地约定:“今年下半年,我还要到学校去,跟大家会面!”说完,他脸上的笑容显得更加灿烂。

深深的情缘:我看见东莞理工学院的成长

杨先生很念旧情,时常惦记着这一所来了又来的新型本科院校。在会谈中,他特别问起1993年首访莞工的牵线人、旅港莞籍商人方润华先生的近况,“你们如果见到他,替我向他问好。”

时针拨回到1993年1月,杨先生不顾舟车劳顿,在香港商人方润华等莞籍乡贤的陪同下,从香港坐船到虎门,再乘一个多小时的汽车,来到创校不足一年的东莞理工学院,作了一场学术报告,亲笔题写“学而知不足”,并欣然受聘为名誉校长。

杨先生回忆从初次访问莞工至今,感慨地说道:“快30年了,我看见了东莞理工学院的成长,我相信以后10年这所大学还将有更重要的发展。”他进一步强调说,“我跟东莞理工学院的关系,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唯一的。”

25年来,杨先生始终关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先后6次到访,登坛开讲,与师生分享科学知识、学术心得和人生智慧。2008年,全校师生将杨先生1993年手书的“学而知不足”遵奉为校训;学校还以先生的名义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作为校内学生奖励的最高荣誉,砥砺在校大学生勤奋笃学创新超越。

不舍的追问:无人机是如何平衡的?

在会谈中,老科学家杨振宁先生那“一颗好奇探究的心”,给参加会见的黄市生同学留下深刻印象。黄市生是作为2017年“杨振宁奖学金”获奖代表参加了会见。

杨先生听说黄市生已开始涉足创业,与人合办了2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是开发无人机的,便饶有兴趣地与他讨论起无人机飞行如何保持平衡的技术原理。无人机如何保持平衡?有多少种衡准方案?陀螺仪的动力又从哪里来?老先生仿佛变成了小学生,不断地提问,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抛向黄市生。

杨先生特别提到了,他最近多次与人探讨无人机保持平衡的问题。“杨先生与人细究的是无人机如何保持平衡的技术问题,已超出了我的研究方向,”黄市生略带羞赧地说,“我研究的是无人机如何避障的问题,所以没有能力向您解释清楚,解决您心中的疑问。”

黄市生向杨先生递上了一封附有2017年“杨振宁奖学金”所有获奖同学签名的感谢信,由衷地说道:“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会谈的最后,杨先生还逐字逐句看完了感谢信,请黄市生代替他向同学们表达谢意:“你回到学校去,跟你们这些获奖的同学说,我谢谢他们,希望他们继续努力。”

黄市生参加完会见后说:“杨先生虽然高龄,但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好奇心;他是学术大师,却没有一点架子,很有兴致地与我讨论起了无人机的相关技术,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他身上浓浓的好奇心,我想这就是校训‘学而知不足’的现实写照。”

“杨振宁奖学金”的设立,10年来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杨先生2008年到东莞理工学院访问时,在报告中所提到的、他所作的“归根”诗中的两句:“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杨先生身上“学而知不足”的探索精神和甘当“指路松”的奉献精神,必将激励全校师生不懈追求,矢志创新。

上一篇:学校2018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下一篇:东莞理工学院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