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在广东医科大学创意空间,我校与广东医科大学联合召开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暨联合学位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徐勇军,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新光,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志嵘,两校医工融合创新团队、联合学位依托学院院长和专业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骨干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参加会议。
会上,相关负责人汇报了“药学+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三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的进展情况。今年两校首届招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持续推进。
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的建设也取得阶段进展。在平台建设方面,两校共规划了230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中心运行的载体,每年投入不少于600万元支持创新中心建设。中心上半年组织了2023年医工融合创新专项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首批立项项目25项,包括创新团队项目6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8项。完成了智能医学镜检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并投入使用。首批进驻的6个创新团队负责人汇报了团队建设和科研工作进展情况。下来,两校将加强联动,聚焦康复器具、智能医药与健康、生物力学、新型生物材料等前沿交叉领域,着力建设 “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为一体的新型研发平台,打造“政产学研医融”于一体的创新生态链。
刘新光对前一阶段两校各部门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学校将继续全力支持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和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的建设工作。要求各相关单位要紧抓进度,打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品牌。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两校科研团队的合作,建设好相关科研平台,引领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向更高水平迈进。
徐勇军指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是东莞市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创新中心与人才联合培养紧密融合,认真做好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创新探索课程共建与开发的机制,对双方共建课程投入更多精力,尤其是医工融合实践环节的创新尤为重要。他表示,东莞理工学院将全力支持两个平台的建设,争取办出水平、办出成效、办出影响力。
2022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与广东医科大学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在理工领域和生物医药的优势,签约共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和“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共同致力于加快形成医工交叉优势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着力培育高水平医工交叉创新团队、融合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构建新工科、新医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协同育人体系,打造校政合作、医工交叉的实践典范,为建设国际一流的松山湖科学城提供重要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还被列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两校自签订协议以来,瞄准医工交叉融合学科前沿,携手在康复辅助器具、智能医药与健康、生物力学、新型生物材料等领域开展医工融合深度合作,通过校际学科专业交叉,在医工融合领域大力推动了“科学研究新机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产教融合新探索”。
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随着数字医疗与健康、智能医学与大数据、智能化医疗设备等产业的发展,医工融合创新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同处松山湖科学城的两所高校,联合发起“由医向工”和“由工向医”双向探索、共同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东莞理工和广东医比邻相伴,有天然的合作条件,良好的学科专业互补性,将共同致力于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的校际合作渠道,为国家和广东的新工科、新医科发展提供改革探索和借鉴。
(撰稿、一审:张伟伟;二审:叶妙娴; 三审:王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