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地方理工类高校,东莞理工学院(下称“莞工”)始终坚持扎根地方、服务产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创新实践。近年来,学校新增为硕士授权单位,增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硕士两个授权点;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粤港机器人学院、长安先进制造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成为全国“新工科”建设示范项目……这些新动态表明莞工已初步形成一定特色的新工科建设体系,一个“新工科”的东莞样本已初步显现。
“我们要抢抓历史新机遇,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扎实推进产学合作,实现协同育人。”莞工党委书记成洪波表示,学校定位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群,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
撰文:薛屏王慧叶妙娴
现代产业学院▶▷以项目协同打造跨专业应用型人才
去年12月底,东莞理工学院捧回国家级教育大奖,课题《多模式特色产业学院推进产教协同育人的改革与实践》获得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是东莞高校“零的突破”,同时这一生动的新工科实践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工程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组织创新”的重要成果。
事实上,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发展定位和育人理念,在新工科背景下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为培育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提供积极的想象空间。莞工校长马宏伟表示,接下来学校将融合大湾区、大平台、大产业的优质资源,拟增办2—3个新型学院。
现代产业学院不是一个单独的行政学院,它是学校与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专业镇街、园区和国际名校等“联姻”,重点建设的7个协同育人平台,分别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360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粤台产业科技学院。
“现代产业学院的创建,开辟了区域特色创新要素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改变了基于学科逻辑配置办学资源的传统组织建制,创立了基于产业需求逻辑的新型工程教育组织,全面促进了产教资源的深度整合。”成洪波说。
在办学模式上,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校政企、校校所和校校企等多种共建共管模式;在育人理念上,通过学科交叉,选拔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实现专业融合,真正实现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
目前各现代产业学院已有毕业学生1221人,就业专业对口率达82%。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一批学生直接入编之前只接收211、985高校学生的西门子、中兴、移动、中通服等公司,毕业生综合素质受到地方政府、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人才培养▶▷产学融创驱动工科专业创新
去年6月,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闭幕,莞工代表队获得季军。这支代表队由粤港机器人学院2015级和2016级的21名学生组成,机器人学院正是学校的现代产业学院之一。
莞工机器人大赛参赛队队长陈伟聪来自该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2015级,也是机器人学院第一届学生,今年毕业。
陈伟聪从大一开始随学校和研发机构获得到瑞典icra机器人领域的峰会现场学习的机会,他的同学相继获得到加拿大、美国、欧洲、韩国学习的机会。在这个高校、研发机构、松山湖高新技术企业和基金公司构成导师团队营造的日常学习氛围中,学生接受着创业创新项目全链条思维,如何选择项目,选择什么样的项目,如何从设计到落地再到投入市场,他们的头脑里都有清晰的构建。
从进入机器人学院开始,学校和研发机构会将点子形成菜单给学生选择,然后配一个导师。学生也可以跳出菜单内容自己立项。到大一暑假开始,研发机构会安排项目经理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调研、分析考察,形成可行性报告,到大二将制作小产品,大三将进行落地实施。
“我们从入学就吸取项目模块管理知识,从精简原型,寻找目标客户,到研发核心产品,再到投入和服务市场。只有得到市场验证的产品才是好产品。”从陈伟聪们的身上丝毫看不出在校学生对于创业的稚气和莽撞。
莞工依托这些新型学院,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导入产业先进技术体系、生产设备、培训模式,与企业共同规划专业发展、开发项目化课程、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创办技术创新机构,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技术服务、管理或研发等提供个性化培养。
莞工西门子智能制造创造中心项目负责人胡耀华表示,希望打破专业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打破校内学院专业之间的壁垒,整合研发平台和企业的资源,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完整生态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更大活力。
每年9月,莞工机械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从松山湖校区到相隔约22公里的长安先进制造学院完成大四课程,并在此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完成半年到一年的实践环节学习,毕业设计选题100%来自生产实际。案例显示,2018届先进制造学院(长安)毕业生的滚压焊机牵引机构设计、触屏拆解机的设计与计算、对拖式电机测试平台的结构设计等多个毕业设计课题均已投入到企业自动化产线上正式使用。
近年来,莞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育人能力不断获得肯定:2012年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在广东省同类同层院校中处于领跑位置,已形成一个科研能力强、人员结构佳、学术方向全的优势学科;2018年6月,正式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被增列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根据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莞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居全国第92名,广东省第6名。这些都将为计算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乃至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技服务▶▷三大学科群支撑区域产业发展
高水平育人,更要依托高水平的发展。2015年东莞理工学院进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阶段以来,学校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引进培育优秀人才,策划推进重大平台项目建设,通过学科交叉、产学融创,已形成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新型学科专业集群,机器人、光通信、网络安全、网络规划与网络优化、智能控制、计算机(多媒体设计)、物联网工程等多个新工科专业方向逐渐成形。
高水平人才推动着莞工在某些学科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甚至走到探索前沿,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科学家卢秉恒带领的团队,为东莞理工注入领先的3D打印、智能制造及其应用的科研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主任徐建中将东莞理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研究推向纵深。中国科学院院士、粒子物理学家陈和生为东莞理工搭建了利用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桥梁。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被视为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基础。近年来,莞工建立起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互聘机制,促进校企双向交流,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2014年正式揭牌的莞工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便是学校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一个生动写照。
“华为致力于投身工程教学改革,筑造繁荣的ICT人才生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培养,华为ICT学院会持续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赋能,依托与高校的合作推动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ICT学院教学总监刘耀林表示,莞工有扎实的基础和先进的理念,希望能把和莞工的合作打造成示范性的校企协同育人样板。
当前,莞工新一轮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所在区域集聚的科技产业创新资源,特别是东莞的国际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正在发展的世界级大科技装置集群。要用好这两大优势,莞工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加大开放力度,走出一条既有别于传统优势高校发展路径,又不同于一般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模式的道路。
近年来,莞工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升级改造14个传统专业,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安全、智能控制等10个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服务支撑产业能力。
当前,莞工部分新兴学科专业已在服务支撑产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在东莞推进企业智能改造、实施重点企业规模效益“倍增计划”中,莞工教师团队为政府部门和2200多家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与横沥镇共建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先进机械(模具)制造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建设联合实验室15个,400多名学生在基地实习、就业、创业,并孵化一批创新型企业。
记者:薛屏
原载于《南方日报》6月21日DC01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