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开学,卢卓贤如愿将小女儿送上了公立小学——横沥一小读书,这得益于东莞不断完善的积分入学政策。

东莞素有“世界工厂”之称,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前来寻求工作和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其子女也随父母来此生活就学。东莞是随迁子女入学数量居全国第一位的城市,近十年来,随迁子女数量以年均3~5万人的速度递增。

面对逐年上升的非户籍学生,为促进教育公平,2009年,东莞率先在全省采用积分入学制,达到一定分数的随迁子女可在东莞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在如何扩大随迁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受惠面、为企业留住人才的问题上,积分入学政策成为东莞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

两次申请,两种心境

在旁人眼里,卢卓贤无疑是积分入学政策幸运的受惠者。其膝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五年前通过企业推荐得到就读公办小学的名额,小女儿则在今年通过积分入学顺利进入横沥一小就读。

1999年,18岁的卢卓贤从云浮老家来到东莞打工,一直在一家汽车模具工厂工作。五年前,根据《东莞市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得益于在厂服务时间长的优势,卢卓贤为大女儿争取到厂里仅有的一个“企业人才子女入学”指标,因当时积分入学政策中“计划生育”是一项硬指标,根本不敢申请,卢卓贤内心煎熬的感觉现在仍印象深刻。

转眼间6岁的小女儿也要上小学了,新一年的积分入学申请启动后,卢卓贤就开始准备各种证明材料。尽管在文化程度、科技专利等方面不具优势,但是13年的社保缴纳年限和计划生育变加分项等给了卢卓贤十足的信心。

在今年4月底发布的《2016年东莞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积分方案》(以下简称《2016年积分方案》)里,原积分方案中的10个积分项目整合优化为6个,“计划生育”等从必备申请项目变成了加分项。“这些设计的变化非常契合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实际,从而满足更多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东莞理工学院副教授魏红征说。

卢卓贤最终以261分如愿为小女儿申请到横沥一小的学位。

加分调整,手续简化

卢卓贤两次申请经历的不同,反映出东莞市积分入学政策出台8年来的变化。卢卓贤认为,政策变得更加利于外来人口,手续也简化了很多,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积分方案有几个方面的调整:整合优化积分项目体系,设加分项;回应群众往年反映的“材料多”、“不全面”、“难审核”等热点难点问题,删除了原方案中“高中(中技或中职)及以下学历”、“违法犯罪”等积分项目;新增民办学校提供积分入学学位,增加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学位供给;调整志愿填报的时间和方式等。

比起以前要准备户籍资料、跑各个部门开证明、递交材料,卢卓贤这一次准备材料花的时间不多,从今年5月着手准备,6月底就收到了入围的通知。“申请需要什么材料,可以在网上查得很清楚,然后把申请材料交给新莞人服务中心窗口,我们就不用到处跑了。”今年的积分入学申请工作提出“一口受理、分类审核”,缩减受理流程。除了幼儿园证明、计划生育证明,卢卓贤只提供了身份证号码,剩下的就是等待公布结果。

在《2016年积分方案》里,文化程度的加分项本科学历由以前的加60分变为10分。横沥镇宣教办工作人员表示,积分入学逐步人性化,更侧重学生家长对当地社会的贡献,今年的积分分值有所调整,主要显示在学历和计划生育方面,“今年更加侧重父母在莞工作时间、社保缴纳时间。”

卢卓贤认为这几年来东莞市积分入学政策的变化,让人越来越乐观。“以前政策让我觉得可能有发明专利、对社会贡献特别大的高学历人才,才有机会获得这样的名额。现在的政策感觉就是只要在东莞诚诚恳恳地工作,为企业付出、为东莞的发展付出,也有希望去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到更好的教育条件。”卢卓贤非常看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暂时不用为孩子的入学问题烦恼,他表示“工作也能更加投入一些”。

公办学位不足,购买民办

积分入户政策逐年调整的背后,折射出东莞市近年来不断调配教育资源、制定出更有竞争力的公共服务决策去应对庞大的需求。

通过积分入学政策的调控,目前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户籍学生人数为15.03万人,非户籍学生人数达17.56万人。这意味着,在东莞能够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数量,已经开始超过本地户籍的学生。

今年在横沥镇公办学校中,外地户籍学生占54%,本地户籍学生占46%。卢卓贤申请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些家长,得知有些家长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已经在准备材料。“虽然横沥镇每年的学位都在增加,但是速度跟不上每年增加的申请人,家长一直在想办法提高分数。”

纵观东莞市,随迁子女对公办学校学位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常住适龄非户籍学生仍有一大部分未能被消化。在公办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东莞今年在全省又率先推出了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的政策尝试。据统计,今年东莞市向社会提供的积分入学学位包括公办学位2.8万个,政府购买的民办学位5600个。购买的民办小学学位每生每年5000元(含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和免费义务教育教科书补助)。

“仍然没有办法解决所有随迁子女上学的问题。”横沥镇宣教办工作人员表示,未来仍需扩大教育资源调配,以满足更多随迁子女的上学需求。

记者:刘友婷

原载于《工人日报》10月20日第07版

原文链接

上一篇:【南方日报】“科学家在线”入驻东莞开启智力供需对接新模式

下一篇:【东莞日报】东莞理工经管学院 首个全英专业国际班开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