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浪潮奔涌,湾区创新动能澎湃。
4月26日,第一届中国AOPA国际智能超轻型飞行器创新发展论坛在东莞理工学院拉开帷幕。论坛由东莞理工学院携手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AOPA)、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投资机构的代表们齐聚松湖,共话智能超轻型飞行器的未来发展方向。
共商智能超轻型飞行器发展
激发低空经济“新引擎”
智能超轻型飞行器作为低空经济的“新引擎”,凭借“短、平、快、小”的显著特性,正成为航空大众化与绿色化的重要突破口。其无需适航许可、驾驶员免执照的特点,进一步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市场潜力广阔。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此前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大关,这一数据为智能超轻型飞行器的发展勾勒出广阔前景。
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高校、协会、企业的十余位专家聚焦智能超轻型飞行器的产业落地、技术攻关、场景应用、行业标准、发展前景等主题开展分享。有专家指出,在未来五六年时间内,中大型载人eVTOL还将处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状态,这期间恰好是智能超轻型飞行器产业化的最佳窗口期。
为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论坛现场还发布了《促进智能超轻型飞行器行业健康发展倡议书》,号召各方携手共建开放、共赢、可持续的行业生态。
三方牵手共建
打造产学研协同高地
随着低空经济蓬勃发展,高校在低空产业领域的布局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本次论坛上,东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东莞理工”)与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AOPA)、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通号)三方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低空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现场签署了合作协议书,标志着高校、协会、企业形成合力,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该中心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造航空专业人才培养高地,并将充分发挥中国AOPA行业资源整合能力与中国通号的技术转化优势,打通政产学研资源通道,构建产业资源网络。
“低空科技创新中心的成立,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更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引擎。”东莞理工学院国际空天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房学谦教授向记者介绍,中心将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师资与学科建设,围绕低空经济管理、智能航空器研发、低空智联网技术等领域,将推出“短期培训+微专业教育+产业学院”的全链条培养模式。
“例如,面向在校生开设的‘智能航空器设计制造’‘低空交通工程’微专业课程,将引入中国AOPA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把前沿技术标准与产业案例融入课堂,实现教学内容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型。”房学谦阐释道。
此外,通过参与中国AOPA主导的低空经济产业标准制定,东莞理工的航空专业教育将逐步与国际接轨,为师生提供与全球顶尖企业交流的平台,提升学校在行业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与专业影响力。
构筑湾区低空经济新高地
作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先行者,东莞理工学院蓄势已久。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在会上介绍,近年来,学校积极融入东莞市空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建设,紧密围绕超强型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设计和优化等学科方向,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学校已打造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承担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为支撑区域空天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打下了深厚基础。
去年,学校牵头成立国际空天技术研究院,构建“院士领衔、全球引智”的创新矩阵,进一步聚焦航空动力、低空经济、空间数据等前沿领域,建设低空经济中试平台、空天发动机振动测试平台等国内领先的科研设施,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山大学等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前沿性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在推动东莞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支撑大湾区空天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形成空天新质生产力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与此同时,东莞理工学院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累计引进包括院士在内的高端人才230余人、优秀青年博士900余人。现有15个硕士点,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7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拥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28个,培养的13万名校友扎根大湾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5%以上,学校连续七年位居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榜首。
论坛当日恰逢东莞理工学院建校33周年,33架无人机从操场腾空而起,在空中喷出缤纷彩烟,为学校送上生日祝福。一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则在飞行员的操作下绕场一周,让在场的专家嘉宾、校友师生更直观地体验智能超轻型飞行器的魅力。
在低空经济的时代浪潮中,东莞理工学院正以创新为翼,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飞行答卷”,向着更高的发展目标振翅高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