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1日,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平行论坛——2025年粤港澳量子科技论坛在广东东莞理工学院举行,政产学研用各界精英共同探讨量子科技发展的新路径,分享量子前沿最新成果,推动构建开放、协同、可持续的量子科技创新生态。

量子科技浪潮正加速重塑世界,推动前沿科学与产业变革,但随之而来的技术挑战与应用难题也日益凸显。

本次论坛设置1个主论坛、7个专题研讨会,共85场学术报告,聚焦原子、分子、光学和量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和统计物理等前沿方向,深入剖析量子科技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产业化瓶颈,展示量子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进展,共同探讨标准体系建设、技术路径选择与人才培养机制,为粤港澳及全国量子科技创新生态的构建提供重要借鉴与参考。

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恩哥围绕“凝聚态氢及全量子效应”作主题报告,以凝聚态氢为例子,介绍全量子效应引起的各种物理现象。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以“非常规高温超导”为题作主题报告,就非常规高温超导机理的思考、铜基/铁基超导机理研究、镍基氧化物薄膜超导三部分展开介绍,通过各类示例与图文展示,深入剖析非常规高温超导研究中面临的多样化科学问题,分享其潜在机理探索与关键技术突破的最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在“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高分辨率观测展望”主旨演讲中讲到,自从银河系中心致密射电源人马座A*于1974年被首次探测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揭开这一距离我们最近的超大质量黑洞候选者的真面目成为全球天文学家的共同追求。报告从一个观测者的视角给大家介绍了人们是如何一步步靠近黑洞揭开银河系中心黑洞的神秘面纱,以及未来的拍摄黑洞“电影”计划。

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学院材料学院院长王彪以“预报材料结构强度和变形的热力学理论”为主题,分享了通过建立热力学强度理论可以成功预报工程材料样本的强度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了材料的强度不仅取决于材料的组分、微结构,还取决于材料样本的整体性能。如何确定材料的破坏强度从达芬奇年代开始就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具有极其广泛的工程需求,到现在为止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

岭南大学(香港)跨学科研究学院院长陈曦作“应对气候变化:基于人工智能驱动先进材料演化的负排放”主题分享,他讲到,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下,科研团队提出一种颠覆性的直接空气捕集方法,利用纳米孔隙中的水分驱动“湿度调控”反应,并结合人工智能材料设计,实现低成本高效“负排放”。同时,团队提出“分布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路线,打造完整碳循环闭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产业发展开辟新空间。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柴扬华以“基于半金属的二维电子器件”为题做分享,展示了拓扑半金属在互连中的应用,其电阻率在纳米尺度下比铜低10倍,展现出极高的微缩潜力。这一成果为新一代高性能、低功耗芯片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澳门大学教授孙汉东作“胶体半导体拓扑激光器”的报告,他指出拓扑光子学利用拓扑结构支持鲁棒光子态,为微型激光器带来新机遇。相比依赖复杂外延工艺的传统方案,胶体半导体纳米结构因优势突出而备受关注。研究展示了结合先进纳米结构与组装技术取得的进展,该方向有望推动低成本、高稳定性的光通信与片上光子集成应用。

量子科技的未来前景广阔,推动其创新发展是实现高质量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本次论坛的举行,是广东乃至全国量子科技协同创新的新起点。来自粤港澳及国内外的院士专家和业界代表的深刻见解,为量子科技领域的研究突破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参考。


上一篇:【东莞阳光网】打造海洋防灾国际新标杆!莞工携手智利高校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下一篇:【南方+】学子踊跃投身公益事业,东莞理工打造实践育人“新课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