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代表东莞理工学院冲在脱贫攻坚战最前面的两位战士,是我校教育学院的两名青年党员教师。“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的一句话。2016年4月27日,受东莞市委市政府,东莞理工学院党委的重托,苏敷志和林雄文两位同志暂别熟悉的校园,远赴韶关乐昌市黄圃镇,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今天,我想着重给大家讲讲林雄文老师的故事。他是韶关人,对那块土地割舍不掉的深情,促使他毅然向组织提出了申请,被选派担任应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初到应山村,映入林老师眼帘的不仅有破败的村落,还有留守老人和孩子们充满渴盼的眼神,林老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要做暖心人先做知情人”,林老师开始沉下身子,迈开步子,挨家挨户地走访,开展精准识别,为31户贫困家庭建档立卡:白次根,64岁,因残致贫,低保贫困户;白成成,61岁,因残致贫,独自一人带着五个孙子生活。


那时候,白成成家就靠一头老水牛耕田,再种点蔬菜自给自足。2018年的正月初六,林老师返村上班的第一天,突然接到白成成的电话。电话里白成成语无伦次,焦急万分。原来,他家唯一的劳动力,那头老水牛不见了!林老师深知这头牛对白成成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于是他一边安慰白成成,一边立刻联系村干部,并向黄圃镇派出所报了警。在民警、村干部、村民,还有林老师的共同努力寻找下,第二天一早,牛找到了!当林老师把牛交到白成成手中时,白成成抱着老水牛老泪纵横,哭得像个孩子……此后,每次碰到林老师,白成成大老远地就喊:“林老师,到家里来喝杯茶吧。”

两年多的时间,林老师的脚步走遍了应山村,他的身影无数次地出现在贫困家庭:他为盖好了房子却没钱粉刷的贫困户急;他为村子里的小路一到晚上就一团漆黑急;他为应山村的饮用水问题急!他把贫困户的点点滴滴汇总在自己的工作手册上:他记住了每一户破败的房屋,他记住了每一位孤寡老人,他记住了每一个虽然家庭生活贫困却依然向往读书的孩子……


在林老师的努力和各方支持下,2018年春节前夕,应山村完成了饮用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了村民最为迫切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安装了87盏路灯,修缮了水渠,建成了生命安全防护栏、观景平台、文化活动室……还有8户贫困家庭顺利搬进了新居!短短两年的时间,应山村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善,明亮的灯光照亮了应山村的夜晚……

让我们把掌声献给这两位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年轻的共产党员——林雄文、苏敷志!(讲述人:刘蕾


上一篇:落实以本为本 检验本科教育成效 我校首次举办二级学院院长教学工作述职评议会

下一篇:落实以本为本 检验本科教育成效 我校首次举办二级学院院长教学工作述职评议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