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我校在学术会议中心举办第二届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峰论坛。该论坛以“产教融合、学以致用”为主题,探讨如何加强学校与企(行)业深度合作、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全面探索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会议由校长李琳主持。
来自微软(中国)公司大中华区教育行业总经理曾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业务领域战略与运营组织发展部总经理张利,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全球人力资源总监曾力,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葵,北京鼎盛光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华,以及东莞市直部门、镇街、园区及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企业家,与校领导、全体中层干部、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博士、科级干部等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合作发展之道。
李琳在致辞中指出,去年举行的第一届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反响热烈。此次高峰论坛主要是邀请现代产业的企业家们以及文科领域的精英为大家讲解现代产业的人才需求。他说,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是要培养出符合现代产业、现代行业所需要的当代人才。此次论坛是进一步对我校老师在思想观念上的洗礼。他强调,我校需要走出象牙塔,直接服务于现代产业,特别是服务于东莞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能抱着以前经典的办学模式,而应该更紧密地实现产教融合,学以致用。他希望此次论坛引发我校老师对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深入思考。
曾华在会上介绍了微软在教育行业中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该企业在中国开展的教育事业。他说,教育未来有六大趋势,即创新教学、教学多样化、均衡教育、智能教学、个性化学习和网络互连互通。他希望微软在与我校的合作能开花结果,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基地,以服务全校师生与社会再就业人才、支撑东莞产业结构转型、服务社会。
张利说,人才培养就是如何提升人才素质,素质包括知识、专长和能力三个方面。他介绍了西门子公司与国内高校合作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综合实践环境建设、组织创新型和工程型竞赛方面的成就。企企业希望所招聘的人才在短期内能快速融入团队,长远考虑方面则希望所招聘的人才能成为专家、项目经理或领导,最重要的是希望他们诚实、正直、言出必行。
陈葵畅谈了她在法院工作上的感想,指出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特别是文科人才的培养上,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工程师或者实务人才的工作应该在大学完成。她建议,不妨将一些企业招聘人才以后的培训前移到学校或者协同培养上。比如在法学人才培养上,不妨将可行的法院实务工作前移至学校,让学生了解法律工作的大致流程,加强对该行业的了解。学校还要在学生的实习工作上开辟蹊径,让学生在实习中真正学到本领,提升业务能力。
曾力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才的特征,认为他们更加自信、自我认知更强,企业在人才观念也发送了变化,更加认可员工个性,会更早给予员工以空间和舞台。他认为素质包括三要素,即激情、创新、协同。他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是多实践、干中学,第二是改变学生评估方式,第三是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和引导。
李华现身说法,以自己长期在美国的教学经历和创办企业的经验指出,在“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举办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很有意义,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如何付诸实践。他还指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是健全对教师的考核机制;第二是健全对教师的学术贡献的综合评价机制;第三是要与名牌大学表现出差异性。他认为东莞理工学院在东莞这个制造业名城的特殊环境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大有文章可做,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效益、经济生产挂钩,如果脱离了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空谈。而在应用型大学从事科学研究的老师一定要以关注、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否则,就会被指责所研究的理论是忽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