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描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表述,引发了各界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用新常态解释我国经济。分析我国经济新常态的9大要点不难发现,质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9大要点中有3个要点直接提到了质量,其他6个要点间接与质量有关,尤其是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质量成了贯穿会议公告全文的主题词,共有11次提到了质量。说明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央已从战略层面上重视质量,不仅转型发展需要注重质量,在国家发展的其他方面都需要注重质量。既然质量工作事关重大,质量工作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就值得深入思考。
一、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之后,随着2014年8月人民日报连续四天在头版刊登特别报道和评论员文章,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对经济形势进行多角度阐释,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新常态轮廓逐渐清晰,逐步形成了对经济新常态特征的共识: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经历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在经济新常态中,质量工作必然认识并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新常态的核心,适时地做出调整。
二、经济新常态对质量工作的要求
1.质量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需要拓展
我国经济新常态具有鲜明的质量特征,经济发展对提高质量的要求囊括了各个方面,为此质量工作要拓展视野,拓宽范围,从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型竞争、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质量效率型、经济发展质量到投资质量、培训质量、有质量的教育、人力资本的质量等都应纳入质量工作的范畴,质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无所不在,作用将越来越大。
2.向质量要效益成为质量工作关注重点
新常态下,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由规模型、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这种增长更加体现为效益,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经济增长的附加值,用管理质量挖掘经济增长潜力,降低资源损耗,向质量要效益,用质量提升对冲速度放缓,实现经济有质量的增长。
3.质量工作为消费转型提升有力保障
我国以往的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投资、工业、外需和要素投入,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的比重已经超过投资,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出口由过去20%以上的增速降到5%—10%,要素投入中劳动力总量开始减少,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呈现更多地依靠消费、服务业、内需和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新增长格局。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愈发重要,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权重越来越大,消费若要成为拉动经济的第一推动力,质量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为此需要研究新的消费形态对质量工作的需求,建立基于新消费形态的质量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意消费、放心消费,为拉动消费保驾护航。
由上述可知,新常态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质量工作要针对这些新要求,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转型,使新常态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扎实的质量基础上,向质量要资源,以质量作动力,靠质量求发展的方向转变,用质量缔造经济增长的引擎,构筑基于质量堡垒的新竞争优势。
三、经济新常态下质量工作转型
1.思想上转型,突出服务发展
质量工作大有作为,关键是要有新举措,把握先机,主动作为,深入研究经济新常态对质量工作的影响。思想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质量工作应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适时推进质量工作转型。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经济,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新常态下应转变观念,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调整转移到服务发展抓质量上来,在质量安全、产业升级、标准提升、名牌培育、节能减排、规范市场、检验检测等方面做服好服务,为经济新常态固本强基,把经济社会推向质量时代。
2.工作范围转型,拓展服务领域
新常态下,我国独特的“大国质量”、过渡中的“转型质量”和复杂的“二元质量”国情,决定了质量工作必须拓展工作范围,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教育质量、生态质量、环境质量等直接关系着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内容都纳入质量工作。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也随之升级,人们对质量的期望不断提升,迫切需要通过提高质量来促进产品和服务升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为此,需要研究和把握消费者质量需求的变化,分析关键质量要素的影响和控制手段,为质量服务提供依据,筑牢质量安全堤坝,让百姓吃得安心、用得放心、住得舒心。此外,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服务集团,大力发展战略性质量服务产业,提升质量服务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3.工作重点转型,改善消费环境
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特征,目前这一阶段基本结束。新常态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其中,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化消费和养老健康家政消费6大领域的消费将作为政府推进的重点。而这些消费大多属于新兴消费品类,消费者对其质量问题极为关注,一旦出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其消费需求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提高产品质量,推进消费品安全立法,严惩“黑心”食品、旅游“宰客”等不法行为,让优质产品畅行无阻,让低劣产品寸步难行,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此外,要建立质量伤害检测系统,提高预警能力,及早发现问题,加大对消费者的质量教育和质量伤害救济保障力度,全面释放消费潜能,使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4.监管方式转型,确保质量安全
新常态下,质量监管工作由单一监管型质监向服务监管并重型质监转变。具体到工作实践中,就是要依靠自身职能和技术优势,主动融入经济发展大局,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措施,讲求服务实效。建立健全重大质量事故报告等制度,推动实施质量问题先行赔偿、质量责任保险、质量安全约谈制度,强化政府、社会和舆论监督。进一步延伸监管链条,探索建立覆盖乡镇、村社、企业的基层监管网络。严格市场准入,从源头上把好质量监管关。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实现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共享。严格采用和执行技术标准,用标准来规范和保证质量。
5.品牌服务转型,提升品牌影响
加强品牌建设是新常态下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更是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打造品牌,企业是主力军,但需质监部门的强力推动、扶持和服务,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经济品牌化发展,动员和帮助企业增强品牌意识,自觉积极争创品牌;要综合运用质监服务手段,重视培育品牌;要强化执法打假,让恶意造假者付出高昂代价,大力保护品牌,努力提升品牌经济的含量和比重,提高经济增长中的品牌贡献率。
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区域品牌是品牌资源的整合,是区域里众多企业品牌的综合表现,是各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它不仅可以产生更强的品牌效应,还可以带来一定的连带效应。区域品牌建设可以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提高区域的综合实力,推广区域文化,扩大区域影响力。同时,区域品牌可以形成相对持久的品牌效应,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和周边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新常态下,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是帮助区域企业开展国际经营的重要途径。
企业品牌建设方面,从对品牌重点企业跟踪以及品牌企业的发展和衰落看,新常态下,需要帮助质监部门与企业共同努力,把握品牌建设大势潮流和现代技术,多元融合,致力于打造百年品牌。
6.标准制定转型,用高标准引领高质量
据统计,英国每年经济增长率的13%来自于标准的贡献,而我国同期标准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仅为0.79%。新常态下,应高度标准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标准对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为此,质监部门应抓紧制修订一批能效标准,落后的标准加快修订,定期更新并真正执行。此外,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各类专利的市场转化率不足50%,大量的专利处在休眠状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或价值。由此可见,专利是需要一个媒体实现转换,而标准的产权恰恰主要是专利所产生的财产利益,这就让专利既有了用武之地,也产生了经济效益,同时标准的权威性又推动了专利价值的不断放大。为此,质量工作要与其他部门协同作战,共同搭建“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标准市场化”的价值实现路径,强化标准的集成创新引领功能,将标准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用高标准引领高质量。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由“速度时代”转向“质量时代,由过去“拼价格”变为现在的“拼质量”,质量已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成为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质量工作也要在指导思想、服务范围、工作重点、监管方式、品牌建设、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快转型,激发质量创新的活力,以质量提升激活内需的增长潜力,形成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打造中国质量升级版,使质量真正成为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
(刘继云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