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创业学院的同学在上课
■学校学生在2015“尚和杯”中国机器人大赛中收获11个一等奖 东莞理工学院供图
■2014年,东莞理工学院学生创业项目获得全国“挑战杯”金奖
2016年的春天,注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发的季节。
3月7日,东委发【2016】5号文件,为东莞理工学院未来十年的发展绘就了一幅动人的蓝图——“将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成为理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这是时代赋予东莞理工学院的使命,更是东莞人民的殷切期盼。
蓝图中勾勒的东莞理工学院,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跻身全国理工类院校前50名之列,将在服务“东莞制造2025”战略实施和产业转型升级中担当起重任,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蓝图中勾勒的东莞理工学院,有一个环境优美、四季如春的校园,其树木花草与建筑相互掩映,科学与人文完美融合,将是大师汇聚和学子向往的神圣殿堂,是探究真理的理想之地,是理工科拔尖人才成长的乐园。
蓝图中勾勒的东莞理工学院,是一个追求卓越的沃土,始终追求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发展目标,始终充当引领产业转型与社会进步的灯塔,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具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作为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发展目标的最佳注脚,又脚踏实地地“分三步走”,将远大的目标化为行动,在追梦的路上奋力前行。
今日的东莞理工学院,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也正是东莞接轨经济全球化脉搏的最好触点,两者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各种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步的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创新创业成为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东莞理工学院肩负的责任显得更为重要,不仅要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更要承担起为东莞经济转型发展助力的责任。
完善顶层设计
凝聚工作合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重点是落足在“人”的身上。如何做好引育人才、培养人才的文章,东莞理工学院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凝聚工作合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资源保障力度,以超常规方式加速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
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东莞理工学院首批45位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到位,11个学科科研重大项目启动实施,新增6个省级重点科研平台,新建3个特色产业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广东省一本招生取得重大突破,首个海外中心正式设立。随着东莞理工学院人才阵营的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根据2016年1月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校2015年度综合排名344位,较2014年进位62名;理工类高校排名126位,较2014年进位19名。
高层次人才引育 一马当先
“跟着高人,才能培养出高人”,东莞理工学院坚持“内稳外引”和“引育结合”,将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作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首要任务抓好抓实。市、校分别出台相关制度,全面保障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工作。2015年9月以来,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和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周炳琨等3名双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志峰等2名特聘教授(院士);引进“先进发光材料在固体照明和新型显示的产业化应用创新研究团队”。
除了“引来金凤凰”,东莞理工学院还十分注重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出台了高层次人才校内遴选实施细则,高标准遴选出校内首批符合高层次人才岗位条件的教师18位,其中,学科领军人才6位,学科骨干人才12位。2014年,学校就出台了《东莞理工学院教职工素质与能力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用三年时间,完成教职工全员进修培训和实践历练任务,大力促进教师质能结构从理论型向实践型、从学术型向专业应用型的转变。
东莞理工学院在做好教职工常规培训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六大提升计划,包括专兼职结合的顶岗挂职计划、访问学者计划、短期集体研修计划、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支持“博士后”计划、常规培训提升计划。通过培训与实践,全校教职工的职业素养、岗位工作能力、服务地方能力有明显提升。
智能制造领域新型学科建设 成主航向
除了人才的引育和培养,学科专业建设是东莞理工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打造我市科技创新成果重要源发地和集散地的重要落点之一。学院围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关键任务,以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凸显理工科特色优势,致力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学科专业群,成为东莞理工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航向。
在打造凸显理工科特色学科专业方面,东莞理工学院的化学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电路与系统等3个学科获批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同时还有7个专业自2016年起实现省内一本招生,而且这7个专业均是与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的理工类专业,分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向智能制造领域新型学科专业发力,而人才培养则注重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坚持特色发展、争创一流,重点建设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学科专业群,建立理工学院与行业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建设“双结构型”师资队伍,构建起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学生培养机制,为创新人才战略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有N个支点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是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之路上的又一重要推进器。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学生有机会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师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将获得更大的支持。
2015年11月20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充分调动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此目标下,我市正在策划、修改完善的“1+N改革实施细则”,正是围绕这一目标,提出“N”个支撑点。把握住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的机制,东莞理工学院也积极探索科研管理创新,正酝酿出台《东莞理工学院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等系列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该校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实体——科技创新研究院,重点打造成为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特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高科技产品研发平台、高绩效技术转移中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组建管理服务团队,进驻松山湖大学创新城,首批重点建设东莞理工-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3D打印与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子散射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环境生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先进飞行器制造技术研究所等11个项目平台。强化与西门子、华为、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等对接合作,切实加强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与横沥镇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与东莞市政府、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共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东莞分所。
2015年9月以来,东莞理工学院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个、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1个。目前,该校已累计建设各类省级重点科研平台15个,市级平台21个,位居省内同层同类院校前列。2015年,该校科研总经费首次突破亿元,较2014年增长36.2%。
研究生培养 独有“莞工模式”
东莞理工学院还开创性地走出一条“研究生培养的莞工模式”:2015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与东莞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框架协议》,依托东莞理工学院建立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正式启动基地建设。研究生在基地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名导师来自高校,另一名导师来自示范点。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以“项目导向”为模式。通俗来说,“项目导向”是指东莞的龙头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等示范点,结合东莞创新驱动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根据东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提出研发项目。这些项目均为东莞企业或产业链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技术。目前已落实基地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106名。另外,该校正积极探索根据法国国立工艺学院授权开展研究生的培养。
东莞理工学院始终坚持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名校扶持,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领军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共建,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开放式办学,大力实施“政府支持下的学校+大学创新城(新型研发机构)+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园区、专业镇街+龙头企业”合作办学模式,推进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进一步强化华为网络学院、中兴通讯学院、西门子自动化学院、微软IT学院等已有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水平,积极遴选成立新的特色产业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 硕果累累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激发学生活力的又一重大举措。为了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东莞理工学院大力推进了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成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创业基金,出台《东莞理工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扶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目前,已成功孵化提供更便利、更快捷新型购物解决方案的“东莞市服务一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青春”全国金奖项目,已获得美国高通公司、追梦者基金、创新谷、奔泉基金千万级融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3D打印设备的“东莞市彩越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该团队获2015天安数码城杯“赢在东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业总决赛团队组第一名,获奖金30万元)等9家“互联网+”企业及技术创新型企业。2015年,该校学生夺得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捧得省“挑战杯创青春”创业竞赛“优胜杯”;2支学生团队入围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和全国工商联共同指导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行业赛总决赛;KAB创业俱乐部连续两年获评为全国十佳。
跨学科教学模式 激发潜能
以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一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的最好注脚。东莞理工学院把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放在了教学工作的至高点上,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领域新型学科专业,同时把应用型的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无缝对接起来。
例如,东莞理工学院联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创办机器人学院,实施跨学科探究型教学模式,采用“2+2”的培养模式,依托香港科技大学的师资力量、产业界高端人才与基地产业化能力,与机器人企业深度融合,侧重于与产业融合、与国际接轨,培养高素质卓越工程师。
东莞理工学院还持续推进与深圳智汇谷集团合作共建“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将于今年9月开始招生。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作为新型二级学院采用全日制本科学历学位教育同时融职业培训、国际化对外合作办学为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按照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机制,形成“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的完整教育服务链。
校园体育文化活力迸发
说到东莞理工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可谓是氛围浓郁、活力迸发。该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走在全省的最前面,以至于教育部在出台体育教学改革方案的时候,都以东莞理工学院的方案作为蓝本。
谈到体育,以前可能有种偏见,认为体育就代表着“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在东莞理工学院的校园内,你会惊讶地发现,体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身体素质的体现,更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气神,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具体体现。正因为这样一种认识,无论在清晨,还是黄昏,都能在校园里见到跑步的同学,环校长跑渐成该校的品牌项目。而在体育教学改革推动之初,该校副校长邹晓平就每天带头参加环校长跑,一些关于体育的偏见与错误认识,正是在校领导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中渐渐远去。
为了激发学生们对于体育教学参与的热情,东莞理工学院开创性地提出由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内心的喜爱与热情释放出来,一些符合大学生、青年人心理的体育项目在校园内开展得如火如荼,如轮滑、体育舞蹈、跆拳道、定向越野等,都是广受学生们欢迎与喜爱的项目。
东莞理工学院每年都举办的体育文化节,也能对该校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窥一管而见全豹”。该校的体育文化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该文化节中的各项赛事越来越突出趣味性、参与性。正是这样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得东莞理工学院的体育运动得以最大限度地普及发展。与此相伴的,是该校体育竞技水平的同步提升。2014年、2015年,该校篮球队连续两年获得广东省篮球联赛的亚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真正为东莞理工学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今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首次走出广州,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科协、省学联、东莞市政府共同主办,由东莞理工学院承办,今年5月20日至22日将有全省100多所高校、450多个优秀项目、2200多名创新创业精英汇聚松山湖校区,竞逐金奖,深化交流,争取落地,为推介东莞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良好契机。
借着承办“挑战杯·创青春”之势,东莞理工学院将继续提速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和我市实现强化“两个支撑”、推动“三个走在前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任何一所受人尊敬的大学都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这种责任感的表现之一就是如何帮助或促进自己所在区域或社区的进步与发展。东莞理工学院将始终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为东莞、为广东、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赵丽萍)
原载于《东莞日报》5月5日第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