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大批进入东莞,多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越来越多的台商涌入大陆。东莞成为他们最好的落足点。不过大台商企业去的是昆山、上海,中小台商选择来了东莞。

  著名台商叶宏灯曾说过,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台商不来东莞就没有机会。因为东莞的土地、劳动力成本非常有优势,他们来到东莞后才开始事业发展的“第二春”。

  早起的台商产业,大多集中在制鞋、自行车零配件等传统行业,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劳动力成本要求高。直到1997年以后,IT业在东莞的密集度才逐渐增高。

  这次台商产业转移潮,被认为是港籍莞商带路引进的结果。转移浪潮带来了港台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管理、设备、技术、贸易等要素资源,结合东莞劳动力和土地等廉价资源,爆发出惊人的财富力量,也加速了东莞由农业城市向工业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港台产业密集转移潮,带来了东莞财政的丰厚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东莞民间财富的崛起。

  莫安达说,港台商带来了产业,也带来庞大的务工群体的衣食住行需求,促使酒店业、出租屋、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当时的东莞人利用自己的土地、物业等资源,纷纷创业经商,使得财富迅速集聚。东莞大批莞商如莫浩棠、黄建平、梁志斌的发迹节点,大多也在港台商产业转移前后。

  到了今天,东莞第一次创业潮带来的机会,让很多东莞人富裕起来。在莫安达看来,这次创业潮形成一种财富的椭圆结构,两端很小的部分是比较不富裕、比较富裕的人群,他们还有创业欲望,中间占大部分的多数停下来了。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激励下,东莞迎来了第二次创业潮。这一次创业潮融合了各地人群,他们不再有严格的资源优劣之分。莫安达说,第二次创业潮看重创意、技术,他们还是倚重东莞优势的制造产业,借助制度降低创业门槛之便,寻找产业链条上产生的商机。

  狂欢刚开始

  政府除了提供财政、政策的扶持外,也可提供创业辅导,对创业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更快走上轨道。

  “现在的大众创业者,不管精英还是草根,都在走着自己喜欢的一条路”。莫安达说,过去的创业潮,由于门槛高,往往是有一定资本或有优势技术的人去创业,倾向精英化。而东莞的第二次创业潮,正式走向“大众创业”,让想创业的人都实现创业梦。

  事实也的确如此。

  李松松得到了朋友的鼓励,说愿意在业务上帮助他,支持他去开公司。他直言,当时并没有多少资金,如果不是注册资本认缴制,或1元资金注册成为现实,几乎可以断定就不会有他现在的松禺实业。纵然是去注册时,他都还有创业金造成的底气不足。

  “大众创业”让创业机会几近均等。在莞的各种族群,都开始挖掘创业商机,丰富了东莞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新的企业创意和经营理念。

  80后叶仲锐是潮汕人,在东莞理工学院机器人专业毕业后,成立了东莞市哇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做微信、APP和网站的设计开发。他利用和漫博会合作的机会,很快打开了业务,把“马可波罗瓷砖”也列入了客户群。

  江西人刘波和叶仲锐是同龄人,在东莞辞职后一起创业,发现O2O在线洗衣行业的商机。通过半年左右的准备后,就正式上线运营“大洗啦”在线洗衣平台。这个平台是华南地区首个O2O洗衣品牌,并且拿到了第一笔50万元的投资,相当吸引眼球。

  东莞逐渐热起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就连外国人也被拉入了创业圈。

  加拿大人苏恒安,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待了有30年时间。2014年,他把创业地点放到了天安数码城,准备量产超小型光纤接头。

  苏恒安几年前在香港创业,主要是引进并推动一批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他的东莞创业之旅,是带着“光纤连接技术平台”项目,其核心专利技术名为“微型铜基单晶型形状记忆合金机械接头”,可应用于连接器和传感器等设备,产品应用电信、电子、光电、汽车制造、航空、建筑等多个领域。

  值得留意的是,苏恒安的创业初衷就是看到了东莞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他说,东莞大力加快转型升级,他的新材料行业符合趋势。

  在第二波创业潮中,创业形式也比第一波创业潮更加绚丽迷人。如新型的创业咖啡馆密集涌现,由59位企业家众筹的东莞首家互联网咖啡馆“网来咖啡”、知名创业咖啡馆品牌“3W咖啡”进入天安数码城,创业型咖啡馆“蜂巢咖啡”松山湖开业;O2O洗衣项目;车库创业;创客空间等等。

  “很多人创业在东莞找到机会,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尽管生意有些惨淡,刚创业时的兴奋也收了起来,但是李松松正在寻找新的机会,“把公司发展起来”。

  面向越来越多的大众创业者出现,莫安达建议,政府除了提供财政、政策的扶持外,也可提供创业辅导,对创业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更快走上轨道。

  李松松告诉记者,走在“大众创业”的路上,虽然有艰辛,但更多的是期待。

     原文链接

上一篇:【东莞时报】2643名新老莞人圆大学梦 可用手机或电脑下载课程学习

下一篇:【东莞日报】今年我市964名新生代产业工人圆了大学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