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东莞理工学院将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并在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工作站、专业研究生教育基地等方面取得突破。近日,东莞市政府印发《东莞理工学院创新发展战略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探索省市共建制造业高素质人才协同培养基地。

    该校有关负责人说,大学作为涵养城市创新活力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源泉,与所在城市血肉相连、荣辱与共。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建校最早的公办本科地方院校,肩负着服务东莞高水平崛起的使命。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实习生 杨嘉如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将达2万人

    1990年,经济蓬勃发展的东莞出于城市发展对人才渴求,创办了东莞理工学院。目前,该校共有两个校区,分别是1500亩的松山湖校区、330多亩的莞城校区,共设有35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达14129人,其中工科学生占53%。

    近年来随着城市转型升级战略的推进,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成为制约东莞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培养适应城市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东莞理工学院编制了《规划》。

    根据《规划》,该校明确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目的是培养与东莞及珠三角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适应度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同时,学科结构以应用学科发展为重点,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经、法、文、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将构建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的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人左右,比现在增长600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各类研究生300人左右;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也继续扩大,成人教育学生15000人;国际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突破。

    探索校企合作学院(产业班)

    《规划》还提出,将建立学校与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组成的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从而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主动对接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大产业集群,形成知识链、专业链、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

    其中,东莞理工学院将争取省、市政府的政策支持,深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和国际合作,依托松山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莞大学创新城,建立相对独立的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研究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的教育研究机构:省市共建制造业高素质人才协同培养基地。

    该校有关负责人说,基地将按照产业需要,实施跨专业、跨学科培养,构建有职业特色和行业、地域特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满足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

    同时,该校还将借助外力提升办学水平,譬如探索校企合作学院(产业班),对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集群产业,与东莞重点行业、行业内领先企业组建校企合作学院(产业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寻求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开展与入驻东莞大学创新城高校在科研、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的合作。

    争取在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取得突破

    在推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同时,东莞理工学院还将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特别是在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工作站、专业研究生教育基地等方面取得突破。

    《规划》规定,该校将以“申硕”为契机,集中力量建设“申硕”骨干和支撑学科,把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4个学科建设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推进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光电信息工程、数学与科学计算等6个学科建设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争取将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建成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学科,分别在散裂中子源的快电子技术与电子信息、绿色化工工艺与能源环保等领域形成特色。

    该校有关负责人说,东莞将在政策、人才和资源等方面,给予东莞理工学院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重点支持硕士点建设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支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平台、重点科研项目建设,支持学校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地和国际合作办学等方面的建设。

    ■数说规划

    以东莞大学创新城建设为契机,建设国内一流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卓越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吸引10所以上知名高校、100家以上骨干企业进入基地开展合作,遴选500名左右的企业精英、一线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参与人才培养。

    每年投入300万元左右,重点建设60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开发30门左右项目型课程,引进20门左右的国内外优质课程,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考核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引进和培育与东莞现代制造业、重大项目联系紧密的省级创新团队1—2个、市级创新团队4—6个、

    校级创新团队8—10个。

    重视教学团队在提高教学质量

    中的重要作用,每年立项建设3—5个校级教学团队,依托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1—2个国家或省级教学团队。

    新引进专业课程教师50%以上须具有5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或社会实践经历。

    图表:曹琪伟

原文链接

上一篇:【东莞日报】校园招聘会 企业现场“考试” 大学生有压力

下一篇:【人民日报】面向本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 东莞理工学院锻造创业人才(教改一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