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第三年,也是数字教育“扩优提质年”。教育部于今年3月启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工作,以数字化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广东成为全域应用试点之一,建设全域智慧教育示范区。
全域智慧教育示范区如何建设?日前,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广东省电化教育馆)承办、东莞市教育局协办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全域应用试点区域推进暨广东省教育数字化转型案例交流活动(下称“交流活动”)在东莞举行。作为省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之一,东莞分享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工作的“135实践”,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获评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
随着教育事业和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正不断涌现。获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之后,广东在今年4月启动试点工作,提出在2025年底前,将广东建成全域智慧教育示范区。
具体来看,广东将在全省建设教育数字化示范区,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推进树立典范;在全省建设“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重点在珠三角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试验,再通过师范院校帮扶,向全省欠发达的15个地市逐步推广有益经验。今年9月,广东遴选出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11个、标杆校261所、名师团303个。
“我们要抓住教育部在广东推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试点的机遇,探索智慧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有效路径,将广东打造成为全国数字教育新典范、新标杆。”交流活动上,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方树生如是说。
立足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下称“国家平台”)落地实施经验与教育数字化的创新应用,本次活动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课例观摩等,推动各地共享教育数字化转型经验。东莞市、广州白云区、梅州市丰顺县、潮州市湘桥区城西中学等单位代表,先后就国家平台落地方案进行分享与交流。
作为省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之一,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东莞正积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东莞印发了智慧教育行动计划、智慧校园建设指南等政策文件,高标准打造“一中心两平台”,创新构建“基座+应用+生态”发展体系,为全市师生、家长“一人一号一网”提供各类在线教育服务。东莞数字教育方案已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
据悉,国家平台上线以来,东莞成立专项工作推进小组,以“135实践”推进全域应用工作。其中,在推进过程中,始终把握“扩优提质”一个方向。在扩优方面,着力普及科学教育,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和应用,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塑造发展新优势,做到“头部激活”;提质方面,通过民办学校提质、集团化办学、教育协作和帮扶,开辟发展新赛道,实现“底部抬高”,两者结合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同时,分三个步骤行动,计划至2025年3月以点带面推进“全市域”,至2025年8月横向打通推进“全场景”,至2025年12月纵向深入推进“全流程”;并采取强化统筹领导、协同联动、以赛促用、宣教研训、支持保障五个策略,深入推进国家平台全域应用工作。
借助国家平台优教学、促均衡
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推动学习环境、教育资源、教学模式等核心要素发生深刻变革。利用数字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各地在国家平台推广落地中需面对的课题。
据悉,国家平台涵盖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经验、教材、地方频道(广东频道)11个资源板块,约30个二级栏目,收录资源9万多条。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备课授课、双师课堂、答疑辅导、家校互动、教育管理等多种应用场景。
截至目前,该平台广东省总注册用户数达2341.72万,学生注册数1698.06万,中小学教师注册数116.24万,认证教师数114.21万,初步实现国家平台与省级平台的用户通、资源通和数据通。
在交流活动上,如何利用好国家平台数字化资源,培养适应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教师队伍备受关注。围绕“数智赋能教育评价改革与创新”“国家平台区域落地应用实践”等话题,来自不同地区的专家、教师代表同场交流,分享前沿见解与宝贵经验,让国家平台的课堂应用更加具象化、直观化。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炯围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与教育教学变革”话题,为教师支招平台应用落地。比如,可通过“定”(确定教学重难点)、“找”(寻找满足教学需求的视频)、“用”(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视频)原则,直接利用平台优质资源;还可以通过“学”(浏览国家平台课例)、“理”(梳理课例方法)、“明”(明确教学重难点运用)原则,突破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
老师们在交流碰撞中深化理解,也在课例展示中强化运用。作为全省唯一展示的课例,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教师刘达丽带来一堂“问学云课堂”教学模式的数学课《平面镶嵌》。她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操作中感知数学,并通过国家平台让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提升核心素养。
松山湖未来学校智慧课堂的探索,也是东莞深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的缩影。借力数字化建设,以“135实践”为抓手,将国家平台应用与科学教育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结合,探索更高性价比、更宽普适性的教育变革新路径,东莞在行动、也在创新。
在10月18日举办的2024东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启动仪式上,东莞市首批10所人工智能应用实验校名单公布。未来,东莞将以点带面,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步伐,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来优化教育环境,实现育人方式变革,推动东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延伸
AI助教24小时服务课堂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东莞中小学校在行动,作为本土应用型高校代表,东莞理工学院(下称“莞工”)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化教学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凌晨时分,莞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孙志帅(化名)仍在为了设计课题问卷而努力钻研。遇到疑惑时,孙志帅熟练地打开手机咨询AI助教,便立刻得到了详尽的解答——若是留言给导师,则需要到次日上午导师看见后才能得到回复。
这样的改变源于莞工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黄俊辉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他发现相当一部分“00后”大学生对人工智能感兴趣,并希望在课程学习中进行体验。综合考虑之下,他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并在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革新,探索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黄俊辉介绍,他依托线上平台建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一方面,将学科前沿、思政素材、重点难点等教学资源通过数字人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等进行高精度、高时效性的更新;另一方面,开发AI助教为学生提供24小时“不打烊”答疑服务,助力学生自主化学习。
课前,通过线上平台预学任务和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开展预学、发现疑点难点;课中,教师精讲难点疑点,学生开展小组研讨、项目展示、点评总结等强化学习;课后,教师在线上平台发布课程作业,并根据平台数据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开展针对性辅导,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将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的“建构式”。
立足“用户思维”,黄俊辉直言,接下来还将定期收集不同学生的体验与改进建议,在完善教学功能的前提下,尝试开发受学生喜爱的模块元素,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深度应用。
记者:黄婷 毛敏 杨劭昀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4年11月12日DC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