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热浪翻滚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在时代的洪流中从未停下脚步,而一股新的浪潮,正从教育,向着城市的每一处角落扩散。
从清末诞生的东莞中学、莞城中心小学等百年名校,到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再到1992年自办建成第一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紧随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的步伐,一睹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风采,展望即将亮相的大湾区大学,时间为笔,记录着城市的发展,演绎着东莞教育每一个高光时刻的荣耀。
教育有希望,城市有未来。可以预见,未来,教育将与东莞这座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携手共进,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东莞日报》推出“智汇东莞·筑梦湾区丨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不断擦亮东莞教育品牌,以高质量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注入强劲动能。敬请垂注!
16年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郑愚毅然选择加入东莞理工学院,不论是带学生,还是做科研,抑或者如今作为主要负责人申请学科博士点,郑愚始终坚持将个人发展与高校、地方发展联系在一起,做一名服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达人,在广东各地尤其是东莞留下了他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建设的脚印。
如今,郑愚已经是东莞市特色人才,东莞市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学科领军特聘教授,担任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及发展规划部主要负责人,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近年来,他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超过40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1项,目前发表期刊论文超过100篇,其中一作/通讯发表SCI收录论文超过60篇;授权发明专利近40项、国际专利1项; 参与编制国家标准3部,企业标准2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奖1项(第一人),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五人),市厅级及行业协会奖6项,国家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铜奖)(第一人)。
立足三尺讲台,潜心育人
2008年,郑愚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博士毕业,学成归国的他将工作地点瞄准了珠三角,“因为自己比较喜欢教书和做学术,第一意向就是希望到高校工作,机缘巧合下就和东莞理工学院联系上了。”郑愚回忆说道。彼此了解后,郑愚对于东莞理工学院为人才提供的科研环境及后勤保障都十分满意,“当时的东莞理工学院算是一个年轻的学校,但我个人接触下来,觉得各方面都很不错,学校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所以就留了下来。”
十多年来,他培养教育了许多学生,见证了一届届学生的成长与蜕变。郑愚始终铭记博士生导师告诉他的一句话:“教学是你的责任,科研是你的工作。”来到学校的那一刻开始,郑愚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学生放在首位,守好三尺讲台,践行这一份责任。
“科研、行政等工作虽繁忙,但我仍然坚持开一门全英的课程,每周都要给本科生上课,加强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郑愚也是东莞首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之一,2023年9月,在学校举行的庆祝2023年教师节暨师德建设报告会上,郑愚代表团队介绍师德引领教师团队建设的探索经验。在报告中,他引用了钱学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中的一句话:“高级研究人员的任务是很重的,再要抽出时间来讲课并不容易;但是为祖国迅速地培养一批尖端科学的青年干部,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再多白一些头发又算什么。”
日常教学中,他积极倡导学生投身于课题探索与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扎实专业基础。在每周一次的会议上,他鼓励学生自己想出科研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再用自身深厚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势,引导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策略。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与创造力。在他的精心栽培与耐心指导下,学生们屡创佳绩,荣获了包括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在内的多项殊荣,更在“挑战杯”“互联网+”等高水平竞赛中斩获奖项,彰显了卓越的创新实力与实践能力。他将满腔热忱倾注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与职业蓝图规划之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设坚实基石。十多年来,他培养并见证了超过二十位博士、硕士,以及一届届本科生的成长与蜕变。这些学子如今已成为各自领域内的新鲜血液,更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争做科技成果转化达人,服务地方经济
十多年来,郑愚化身为服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达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钢筋锈蚀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性能退化这一安全顽疾始终困扰着业界,也给人民生活和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针对这一国家地方重大需求,郑愚展开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团队不仅深刻剖析了低碳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对增强混凝土结构的内在作用机制,更是在材料制备技术上实现了创新,成功突破了复合材料筋在混凝土桥面应用中配筋率高且承载力评估复杂的技术瓶颈。
这一成果不仅为低碳复合材料的科学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更在实践中大放异彩,被广泛应用于三十多项实际工程中,比如东莞的三元立交桥伸缩缝整治工程、麻涌大道简支桥伸缩缝修缮工程、北海仔伸缩缝维修工程等。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显著提升了工程项目的耐久性、安全性与经济性,还极大地推动了低碳环保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该成果得到了业界内外的高度评价与广泛认可,经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权威鉴定,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郑愚不仅深耕专业领域,更积极推动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积极架设产学研合作的桥梁。他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大规模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系统研发”,与团队攻坚克难,最终研发出一套集高效性、智能性于一体的地震灾害风险感知与评估系统。该系统在昆明、大理、西昌等多个城市得到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应急响应的决策速度与效率,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此外,他还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与国内外众多知名高校及企业建立了稳固而广泛的合作网络。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为东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份动力。今年,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与澳门大学联合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新型自供能、自感知FRP增强轻质UHPC海洋单体漂浮结构关键技术研发”获得科技部立项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可有效应用于海洋工程建设、灾后应急处置、海洋漂浮城市建设,并解决漂浮平台在不同海况下安全服役及能源供给等难题,是支撑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为东莞人才培养搭建更高平台
在郑愚看来,每一所高校的使命和责任是不一样的。“作为一所地方高校,东莞理工学院和东莞是共生共荣的密切关系,为东莞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也是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更是地方经济和产业的驱动器。”
担任学校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及发展规划部主要负责人的郑愚,每年都会带领团队到全球各地招募人才,为学校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从我当年来到学校以及现在代表学校招募人才,身份在变,但东莞理工学院对人才的渴求没有变,为人才搭建发展平台的初心没有变,为人才服务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没有变。”郑愚说道。
近年来,中国的很多城市和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引进,东莞如何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吸引人才到莞、到校呢?郑愚认为,东莞理工学院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主动到学校扎根和工作。东莞是制造业强市,多元的产业结构和完善的工业门类,这一点对于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人才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抓住这个特点,学校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上也积极与产业对接,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郑愚举例说道,今年7月,东莞理工学院举行2024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实践动员会暨现场揭榜领题活动,这是继2023年,东莞理工学院“入学即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改革后的进一步深化举措,从“入学即实践”迈向“入学即揭榜”,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模式开展有力探索。“研究生们研究课题就是来源于真真实实的产业需求,让科研成果真真切切地转化成生产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郑愚有了新的使命——做好学校土木工程学科的博士点申请工作,让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对于东莞来说,除了引进人才外,还要自己培养人才,这次申博工作就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学校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现实需要,这对于东莞高等教育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我们目前正在有序推进这个工作,希望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