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025年全市科技系统工作会议召开。记者从会议获悉,2025年全市科技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务部署,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融合,力争全市研发投入强度保持4%,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400家,累计组建创新联合体不少于6个,建设中试平台不少于30个,卓越工程师在培人数达800名。重点推动“3+3”产业科技创新工程落地见效。具体该怎么干?东莞日报记者为你划了重点:

一是实施源头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推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重点依托阿秒科学中心,做好中国科学院国产高性能激光器项目研发,面向东莞产业需求建设激光器中试验证平台,加快推动一批先进激光器研制项目落地。

支持散裂中子源开展核医学成果转化,重点推动医用同位素项目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并就缺口经费申请超长期国债和地方专项债。

抓好中国科学院东莞材料所筹建工作。

二是实施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工程

把创新联合体作为牵引“8+8+4”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支持4个已组建的创新联合体走深走实。重点支持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参与广东省新型储能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共建;

围绕“8+8+4”产业体系加快布局新的创新联合体,重点围绕市政府1号文任务部署,省市联动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聚焦“AI+智能终端”和“AI+智能制造”两大主题,在移动终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应用场景开展联合创新。

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营造工程

围绕市政府2号文工作部署,重点打造30家有示范效应的“拳头”中试平台,构建全链条中试服务体系。

在政策配套上,加快出台《东莞市中试验证平台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在平台服务、项目需求、融资信贷、技术经纪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

在资源导入上,加强与创新联合体的一体化部署,支持电研院新型储能、天域化合物半导体、徐记食品生物智造、华中工研院工业母机与模具等中试平台落地见效等。

在资金支持上,加强“两重”领域超长期国债申报。

在网络服务上,发挥好东莞中关村智造中试基地作用。

四是实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工程

用好市级天使投资母基金,更大力度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2025年完成6支子基金设立,收集投资储备项目不少于30个,完成项目立项或投资不少于10项;健全天使投资母基金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成果转化基金对概念验证阶段项目的容错比例,完善尽职免责制度,培育“大胆资本”“耐心资本”。

推动国资国企深度参与产业科技工作,建立重点科技项目投融资对接库,加快推动蜂巢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阳光诺和创新药物中试研发平台、香港科学园“企业共同加速计划”等项目来莞落地孵化转化。

完善天使投资体系投后赋能机制,对于纳入天使投资体系支持的项目,在中试验证服务,创新创业社区落地空间、人才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赋能。

支持李泽湘教授建设智能制造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

用好省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开展中试贷、研发贷等专项产品,联合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完善省市风险补偿对接机制。

五是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工程

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落实中组部、教育部交办的改革试点任务,联动东莞理工学院共建,并助力东莞理工学院推进教育改革和“申博更大”。加快工业软件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工业软件示范性学院正式落地,培养不少于60名工业软件硕博士研究生。

支持李泽湘教授建设智能制造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

推动科技人才来莞创新创业。加快出台新一轮人才政策,探索无偿资助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改革创新。

切实做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

六是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工程

优化市镇会商机制,在现有6个试点镇街基础上,面向有条件的镇街扩大试点范围,以会商机制推进创新联合体、中试平台、双创综合体等重点项目落地镇街。

拓展科技资金投入支持渠道,加大科技领域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的组织力度,联合各行业部门做好国家科技项目的申报对接和组织发动。

优化粤港澳及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发挥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作用,落实科技部交办科技外交任务,重点推动OPPO公司等龙头企业与拉美地区的对接合作。

 

上一篇:【东莞日报】推动高水平科技产业融合 实施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

下一篇:【东莞时间网】东莞理工学院赴揭东区开展“双百行动”专题调研 助力揭东高质量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