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信息化助力学校内涵式发展
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刘勇生
本人于7月1日至8月末积极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在为期两个月的大学习、深调研阶段,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教育部陈宝生部长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所做的《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讲话、《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情况介绍》的讲话以及学校党委成洪波书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的讲话。借助与兄弟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深入了解了高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的机遇。下面就自己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信息化助力我校内涵式发展,谈几点体会。
信息化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四化”目标,把信息化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高校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予以重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本科教育的主题是内涵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教育现代化,通过不断推进信息化水平,助力学校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实际需求。紧扣需求、合理规划、突出应用和提高效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曾表示:“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信息化的应用更加广泛,要深入研究信息化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应用。”当今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极大地延展了教育信息的传递面,促进了管理的集约高效,使高等教育朝着内涵发展。推进内涵式发展,重在创新。学校要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的融合,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着力打造以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师生的全新模式,以促进学校的教育功能。
深入推进信息化,助力我校内涵式发展,本人认为,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科学规划、合理审批、统筹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建立有保障的持续的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加强网络安全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加强防御系统建设,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的改革步伐,探索人员聘任、解聘和薪酬制度的改革试点,根据建设目标和能力建设的需要,以市场机制定薪酬,引进高层次人才,壮大信息化专职工作队伍。进一步深化与智汇谷集团等知名企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通过智能化理论研究课题、网络安全课题、工程系统开发,吸引教师、工程师、学生参与信息化建设,壮大信息化兼职队伍,强化以研发方向(项目)为主线的校企人员共享机制和反哺教学机制。对信息化专兼职队伍进行定期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三)创新特色信息系统的自主研发机制,加强对外学术和技术交流,拓展大数据决策系统的数据挖掘深度、广度、维度,开发即时分析的智能化功能,拓展网上办事大厅的使用范围和流程覆盖,研发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面向科技产业服务的社会服务大厅,引入使用场景全覆盖的移动客户端,致力为师生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智能和泛在服务,加速信息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增强学校信息化的对外辐射,不断完善升级校园信息化建设。强化新工科背景下的协同创新资源建设和对接工作,进一步整合大数据资源,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自主研发的特色信息化教学系统,引进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逐步突破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壁垒,推进新工科建设与信息化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模式。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优质资源辐射到每个学习者。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五)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养成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习惯,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过程型的“多维度”评价,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着力实现从服务课堂学习到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从服务教育教学到服务育人全过程,确保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以进一步推动我校内涵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