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大讨论

我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副学院)副院长  夏能礼


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讲话。通过认真学习会议精神,结合本人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反思,现对我校及本院的本科教育认识及现存的问题做如下学习总结体会。

一、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与基础性

就教育阶段而言,本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阶段;就一个人接受知识和接受能力训练的过程而言,本科教育是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中连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承前启后教育阶段,也是一个人在接受现代高等教育训练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的阶段;就一个人的学术训练过程而言,所谓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从教育过程与教育阶段的整体性与功能性方面来看,本科教育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体而言具有以下方面的重要性:

(一)塑造个体的价值观

本科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正好也是处于本科教育阶段,大学的本科教育首先应当帮助受教者成为一个身体、心理及精神都很健康的人,其人才培养方式、体系及资源投入应当首先关注受教者的价值观塑造问题,本科教育如果不把受教者的价值观塑造问题置于整个教育过程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就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人魂的人才,甚至会造就一些反社会的歪才,为社会主义、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教育方针也就不可能得以实现。

(二)传承和创造人类的学科与专业知识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辉煌的知识,大学的出现使得人类创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得到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大学不仅是专门传承知识也是创造知识的地方,而本科教育正是专门传承人类过去所创造的学科与专业知识的阶段,如果本科教育没做好,不仅不能传承好人类过去所创造出的学科与专业知识,更不可能做好人类以后的知识创造工作。因此,本科教育涉及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知识传承与创造的大问题,根本马虎不得。

(三)训练提升个体的能力

一般而言,人类个人的能力分为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两方面。一个人的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并是其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自我性资源,一般可通过后天的训练获得。大学本科是训练提升一个人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仅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形成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能训练一个人的综合性能力,从而可以使一个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使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当社会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较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时,社会的整体性进步也就得以实现。因此,本科教育的质量水平对推动社会整体性进步至关重要。

(四)训练个体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推动国家与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的关键所在。人类近几百年的大学教育区别于传统的民间技艺传承,就在于其以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去创造知识。本科教育是训练受教者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本科不牢、地动山摇”的说法也是从这个方面讲的,如果本科阶段没有训练好受教者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就会实质性地影响大学所具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国家与人类的科技进步事业。

(五)塑造个体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现代大学本科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学科专业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没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个体的内在影响,个体的行为将失去思想依归,而没有思想依归的人类行为将可能会产生对国家和人类本身发展不利的后果。大学本科教育正是处于一个人思想的发育期与形成期,在这个教育阶段,正是通过外在教育形塑一个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好时机。从长远的时段看,本科教育通过对受教者注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但可以让受教者终生受益,同时也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可以让社会更加和谐、民族更加理性、国家发展更加人文。

(六)为各行各业输送各类高质量人才

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进入到一个以知识与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这对人才素质与层次的需求也相应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水平,因而对于大学也就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本科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对高质量的本科教育需求也就显得更加迫切,因为只有要求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才能为各行业各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而高质量的人才才是推动国家与社会进步的主体。

(七)为科学研究储备优秀的人才

从一个人的学术成长经历考察,本科教育是一个人成为学者或科学家的教育起点。就小的方面而言,一个学者的学术生涯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科阶段所接受的学术训练基础是否扎实,是否形成创新性的学术思维;就大的方面而言,国家之间科学水平的竞争,根本上是取决于这个国家高校的本科教育的质量水平。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本科生,就没有高水平的博士生,没有高水平的博士生,就不可能产生能做出杰出成果的学者或科学家,而一个国家没有一大批杰出的学者或科学家,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科技竞争力。从学术意义方面考察,本科不牢,地动山摇的说法确实一点不虚。

正是本科教育具有以上七个方面的重要性,所以高等院校必须以本为本,推进本科教育实现四个回归,回归本科教育对于提升国家学术和科学研究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常识,回归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回归本科教育坚持党的领导的初心,回归本科教育对于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伟大梦想,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

二、现行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个大学、一个学院做好本科教育责无旁贷,但要做好本科教育首先要了解现阶段本科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就我校而言,本人认为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问题,二是教学方法问题,三是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问题。就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问题而言,本科课堂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长期积累的专业水平。我校的师资队伍素质整体不高,这两年引进了不少年轻博士,但还未形成教学生产力。现有的大多数教师是在过去的学术训练体系培养出来的,许多教师长期不从事本科学科专业性科研,与国内外的学术届没有什么联系,在专业能力方面已不太适应社会与专业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就教学方法而言,本科课堂教学需要针对学术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授课,教学方法一方面与教师是否积极主动从事教学研究活动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的学术视野有关。目前对我校大多数教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而言,不管是在教学研究活动或者是在学术视野方面都不容乐观。在教学研究方面,虽然每年都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活动,但大多数老师只是出于绩效目的,为项目而项目,教研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效果。在教师的学术视野方面,很多老教师长期都不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也不参加教学与学术培训,在课堂教学方面只是停留在过去所接受的专业教育认知去教学生,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就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而言,目前我校许多教师把在学校的工作只是当作生活糊口的饭碗,不想在学术上获得成长,有些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躺在职称本上拿高工资,不仅在个人职业能力方面做不出像样的教学科研成绩,同时也在个人的主观职业意识方面都没有认真对待教学科研,不仅带不动年轻老师,甚至为了个人的一点利益斤斤计较,起了很坏的作用。

(二)学生的问题

学生作为本科教育的受教者,是本科教育的培养对象,学生若不主动勤奋学习,教师再努力、学校管理再严格、国家投入再多,都是徒劳。总体而言,我校本科生在对待学习方面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学生学习认真勤奋,积极向上,对自己的成长有明确的要求,这类学生占少数;一类学生在学习方面随大流,不太主动,完全取决于老师的要求与监督,对自己的成长也不是很主动追求,随遇而安,得过且过,这类学生占大多数;还有一类学生在进校一定阶段后逐渐放松了学习,到后面自暴自弃,完全以混的态度度过宝贵的大学四年时光。对以上不同类的学生,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让积极向上的同学有更好的环境去成长,让随大流的学生变得积极向上,让自暴自弃的同学能够重新树立人生目标。因此,大学本科教育绝不能一刀切,不能用一把尺去培养人,而应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教育。为此,校院两级应当推行更加精细的管理,教师必须为人才培养付出更多精力。

(三)管理的问题

本科培养阶段的管理问题涉及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是本科教学环节管理。目前我校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是在过去专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形成自身的管理制度体系。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贯彻学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教学管理的中心还只停留在具体的项目检查与行为形式管理方面,还没有构建出一个基于学校高远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体系的激励一体化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探索的力度也不够。

(四)本科教育投入的问题

本科教育投入强度对本科教育质量影响甚大,要做好本科教育,必须加大本科教育投入。投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要降低生师比,必须引进足够多的高水平教师实行小班制教学,可以开设出丰富的高水平课程,让学生真正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中。二是要提升各种教学设施与教学服务保障水平,让教师可以专心致志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后教学效果跟踪,避免将教师的宝贵精力耗费在一些不必要的繁琐事情上。三是要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快捷丰富的知识获得资源,如建设好高水平高质量的校院两级图书馆、配备各种数据库资源、智慧校园建设等。

三、改善本科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校在本科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以下对策:

(一)形成激励相容的制度体系环境

学校必须要全面检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职称政策、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等重大领域的管理制度,消除各种管理制度之间的冲突性规定,形成一个鼓励教育、鼓励育人、鼓励科研的激励相容的制度体系,让教职工愿意用心投身于教学工作,醉心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工作,从制度源头上为教职工创造出一个具有教师职业尊荣的体制机制环境。

(二)千方百计提升教师教学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积极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从根本上说,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围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和教学方法,建立专门有效的激励机制,持续不断地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推进他们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要建立职业轮休轮训制度,让教师能够接触并建构起其自身的国内外先进的学术网络资源,扩展学术视野,让老师能运用自身学术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优秀师资引进力度,在激励好旧人的基础上培训好新人,最终使得学校师资水平上高台阶,从根本上解决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瓶颈问题。

(三)加大本科教育投入,完善教学服务保障体系

本科教育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大力引进师资的途径,降低生师比,争取每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能够实现小班制教学,降低教师人均教学课时负担,通过提升教师课程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获得高质量的专业培养效果。二是要完善各种教学服务保障体系,加大各种教学保障资源投入,改进教室功能,通过建设智慧校园减轻教师无谓的教学过程事务负担,让教师能够专心进行课堂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建立真正有效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检测体系

至目前为止,全国没有针对本科人才培养建构起一套有效的质量监测与控制体系。我校可在这方面努力探索,可以尝试推动校内各学院围绕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学生能力及素质要求,建立一套简单明了、能反映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的质量控制标准。比如,可推行本科专业大三大四综合大考制度。在课程考试之外,对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进行高标准的严格的综合性大考。推行学生本科毕业身体素质达标考核,通过相对高标准的体育达标考核来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最终培养出专业和综合能力皆强、培养身心俱佳的高素质人才。

(五)改善学生思想工作、基层党建与群众团体的工作方式方法,凝聚教职工育人积极性

要改善基层党建与基层群众团体的工作方式方法,整合各种资源将教职工的学术成长、生活照护等与教职工利益具有紧密联系的事务融入到学生工作、党建工作、妇联和工会工作之中,形成师生工作生活的共同体,提升教职工参与学校及学院各种人才培养事务的积极性,真正建立学工教工联动机制,全面落实“三全”育人。

上一篇:【心得体会】刘英华: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心得体会】王玉:围绕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中心工作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