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攻坚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抢抓三区叠加历史机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集中力量打赢改革攻坚战,加快构建四个一流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完成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目标任务

一、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师生安全和教学秩序稳定

1.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依法依规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联防联控责任。制定完善工作方案、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校园封闭式、网格化管理,抓好学校各类人员健康监测和信息摸排,确保实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障师生安全的目标。

2.认真开展在线教育教学。完善组织方案,丰富学习资源,强化运行保障,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实现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教学有效衔接。强化课程线上审查和运营管理,开展实施效果跟踪评估,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开展爱国主义等主题教育,宣传典型人物事迹,完善学籍学业等政策指引,加强心理健康建设,在三全防控的同时落实三全育人

3.扎实做好开学各项准备工作。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优化师生分期分批错峰返校和开学方案。加强健康监测、信息摸排、校园安全、环境整治、物资储备等工作全面提升基础数据开发、在线互动教学和网上校务服务水平,加强重点时期网络安全保障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及时主动发声。

二、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4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一切工作。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编制实施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战略发展规划纲要,修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研究编制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更名大学,做好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工作。争取国家部委、中科院、省市党政及社会各界支持,加快超常规高质量发展步伐。

5统筹抓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学校党委对改革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发挥改革办枢纽作用,建立务实高效的决策与执行机制。落实整体推进、试点带动、专项突破实施体系,加强对首批试点单位(领域)、试点项目的联络指导,加快改革落地见效。

6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中层干部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不断提高学习研讨质量。引导党员师生用好学习强国平台。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进一步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深化共青团、工会、学生会改革。健全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的工作制度,支持校内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关工委建设,做好老干部和退休教职工工作。全面打赢对口帮扶村脱贫攻坚收官战。

7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拓展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实施对标争先计划,推动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施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党支部政治把关作用,落实支部书记履职尽责激励保障措施。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和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标准。持续推进基层党建品牌创建工作。落实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中层干部联系基层制度。注重在教学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举行庆祝建党99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加强对城市学院党建工作的指导。

8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干部选任机制。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科级干部交流调整常态化,建立后备干部跟踪培养机制。制定校内挂职锻炼制度,完善校外挂职锻炼和跟岗学习机制。加大校内机关部门与教学科研单位、党群部门与行政部门、单位内部之间的交流轮岗力度。完善校管干部考核评价办法,落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具体举措和基层党务干部双线晋升机制。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党校工作。强化干部监督管理,落实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重要情况报告、因私出国(境)、任(兼)职备案等制度。

9落实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地位,完善讲座论坛、教材、课堂教学、网络安全、国际交流、港澳台合作、群团组织、社团组织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责任追究机制,落实安全稳定工作一岗双责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紧盯关键时间节点,完善应急预案。抓牢抓实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师生境外交流学习培训工作预案,加强新媒体管理,构建全媒体传播管控机制。把好场地、活动、学生出境报告、重点关注对象等工作关口。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完善安全防范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10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文化建设工作领导机制,制定文化引领战略实施纲要。丰富校史馆建设内涵,将杨振宁教研楼打造成为新的文化地标。提升莞工设计展”“红星闪耀故事汇等活动品牌,推进校园环境改造活化工程,推出一批莞工元素文化衍生品。争创广东省文明校园。继续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

11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工作。按照全省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要求,推进监察专员办公室建设与运作,加快推进学校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完善制度体系,强化纪检监察干部能力建设。扎实开展监督执纪专项检查,逐步建立干部廉政档案,建立完善纪检监察与审计联动机制。用好四种形态,着力抓早抓小。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强化工作实效。持续加强学校办公用房、公务接待、公车使用、铺位招租等公有资源的监督检查,强化关键、敏感岗位人员警示教育。坚决肃纪惩腐,着力整治师生身边腐败问题。

三、加快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2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统筹抓好课程、课堂、教材和课程思政工作,强化专业课育人功能。立项建设8门左右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初步建成10门左右东莞系列课程群,选树10名左右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10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堂。

13继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针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全面修订基于OBE教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加强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支撑作用。深化专业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互联网+大数据专业状态数据年度发布机制,建立良性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专业建设与评估力度,推进专业标准建设和专业认证工作。制定推进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行动方案,继续开展IEET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启动CEEA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国际商科认证。启动获批国家和省双万计划工科专业的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标双万计划,实施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推动已获批建设点落实建设计划,争取新增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14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继续实施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评估工作,实现课程分级分类管理。立项建设课程类项目100项以上,争取新增公共选修课程50门以上。实现教育部金课认定突破,在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立项金课”5门左右课程。

15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围绕质量革命开展系列研讨,实施教育教学秩序大整顿专项活动。完善学业考评制度,加快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构建跨校、跨专业学习学分置换制度。大力推动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MOOCSPOC、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推广小班化教学。建设15间以上智慧教室,建设30门探究式教学示范课程。推进新工科与新文科交叉融合。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打造现代产业学院2.0版。筹备开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现场会。签订二级教学机构目标管理责任书。健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常态化监控体系,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建立教学质量信息采集系统与管理机制。

16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二级学院主体责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健全创新创业学院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本科生三进计划,实施课外学分管理办法, 建设完善-两级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团队建设,开发一批优质课程,提高基础课质量。制定《高层次人才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创新思路办法,加强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领导,强基础提质量求突破,冲击国家级金奖

17加快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推进理解与表达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成立通识教育中心,建立通识教育委员会,出台《通识教育改革方案》,建立通识教育课程准入制度。加强写作与表达等核心通识课程规划与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课外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将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打造美育和劳动教育系列优质课程。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机制研究。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用好东莞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开展革命文化传承教育。加强生命健康和卫生防疫等知识宣传教育。

18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开展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外导师遴选,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基地实践。出台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后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拓展联合培养合作高校,优化联合培养专业结构。推进示范点建设,争取新增5家左右研究生培养示范点。出台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学位论文检测办法和实践基地管理等制度。加强联合培养质量监督,修订东莞基地建设办法和研究生管理规定。完善研究生工作队伍建设。

19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推进综合评价招生试点改革,建立多维度的招生评价体系。争取体育类专业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师范类专业提前批招生等工作。争取申请免试招收香港学生,大力推进国际班招生。拓展5所以上优质生源基地,增加省外一本批次招生省份,优化生源结构。完善研究生招生制度体系建设,探索申报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资格。构建招生和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建立全员招生体系。做好2020年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扩容工作,力争新增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硕士点和联合培养招生规模争取达500名。高度重视做好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有针对性的网上招聘推介和困难帮扶措施。将就业工作评价纳入专业评估体系,完善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

20加强对外合作办学。建立东莞理工学院欧洲创新中心,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布局。加快推进实施国际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完善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等管理办法,密切关注新冠肺炎国际疫情形势变化,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推进国际化教学改革,探索创办国际周,邀请海外高水平大学优秀师资来校开展多形式交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作为申报主体积极参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项目申报工作。

21加强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深化“10+2”育人体系内涵建设。抓牢抓实党建引领社区育人工作。建立学生社区议事制度。深化新生入学教育改革。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标准化。落实学业预警、家校联动各项措施。开展阅读、理解分级认证。理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改进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制定《大学生入伍管理及激励办法》做好征兵工作,加强国旗护卫队建设。筹备召开第六次团代会、第十八次学代会,召开研究生会大会。进一步规范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

22促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树立品牌质量的观念,以目标管理、质量第一、自负盈亏、人员自聘、风险可控为原则,加快推进继续教育学院改革发展。理顺全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关系,制定绩效评价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完善学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点管理,完善《继续教育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办法》,保障继续教育质量。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建设覆盖东莞全域的培训体系,打造服务东莞人才工程的终身教育平台。

四、加快一流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科科研水平

23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制订推进学科群建设实施意见,构建支撑学科群发展组织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三大学科群建设。开展新一轮重点学科遴选,建立重点学科建设指标体系,实施学科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人文社会学科发展。遴选学科群负责人和新一批重点学科带头人,落实学科建设主体责任,组建高质量学科团队。修订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学科发展动态监控和评估,提高重点学科建设针对性和科学性。全力开展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博士、硕士学位点动态培育清单。力争获批为广东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组织5个左右培育学位点申报学术型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组织相关学科争取参加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

24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1+N”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研究院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市场接轨的运行机制。加强重点科研平台、重点科研团队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培育和建设,争取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突破。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群与港澳高水平大学开展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积极参与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建设工作,深度融入国家、省重大科技平台,探索建设高层次基础研究合作体系。大力开展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机构共建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创新基地。搭建学校大科学装置示范与应用平台,依托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网络服务平台,增强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做好科研项目申报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力争在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推进学校成果育成中心建设,完善科技超市系统。建设新型高端智库,积极参与地方政策研究、战略制定和绩效评价,服务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建设。年度科研经费争取达5亿元。

25强化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统筹对接松山湖科学城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学科交叉融合、公共服务等重点项目平台建设。加强与专业镇街、倍增计划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深度合作,深入推进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专项行动,建立2个市镇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示范点。深入实施优秀博士挂职计划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推动设立成果培育基金,加大对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力度。深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积极推进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作。完善学校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组织建设。提高学报学术水平,开展学报编委会换届工作,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五、加快一流教师队伍发展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26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制定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和定编定岗管理办法。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主体人员互聘交流机制。建立健全岗位聘用制度,实施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流转机制。开展人才引育管用评综合改革,完善与人才队伍发展实际相匹配的人才评价、薪酬分配、人员流转等制度体系。对完成重大项目和重要专项等工作用人实施项目制聘用方式。修订职称评审办法。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式,扩大二级学院分配自主权。完善教职工工资待遇相关政策文件,加强教职工工资数据库管理。

27优化人才(团队)队伍结构。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合理控制人才精准引进的力度和节奏,按照学科发展规划精准引进高精尖高层次人才20名左右,引进拔尖青年博士、优秀青年博士及普通青年博士50名左右,在站博士后达到120名以上。修订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系列办法,提升人才引进的规范化和精准性。开展引进人才专业技术岗位预聘工作强化和规范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管理、培养、保障、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主动权、自主权。加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扩大合作范围,丰富引进类型和资助方式,提高引进规模和质量。举办莞工青年学者论坛,集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

28加大人才队伍培育力度。持续推进领航”“登高”“致远三大计划。全面促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与校内现有人才(团队)的融合发展。继续支持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境)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激励教师参与国际化课程建设及双语教学,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竞争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建设。继续选派青年博士到企业和政府部门挂职锻炼

29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开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加大优秀教师典型选树宣传力度,发掘师德典范,讲好师德故事。构建关爱教师有真情、服务教师有实招、引导教师有方法、要求教师有纪律的工作机制,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落实师德考核评价办法,严肃查处师德失范问题。关注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制定《国际本科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提升教学知与行活动品牌效应。建设师资培训团队,完善岗前培训和新入职教师培训制度,加强集中培训、课堂观摩、跟岗实践等。成立教师发展委员会,做好广东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验收整改工作。

六、加快一流智慧教育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改革保障能力

30加快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信息化攻坚争先行动计划,以校务服务平台流程重构和i莞工APP迭代升级为重点,促进党政管理、教学科研、保障服务和基础建设升级。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CIO制度,统筹规范信息化建设,实现三通一平(数据打通、流程打通、系统打通、统一平台)。加强图书馆各类数据库的建设。建成信息中心应用状态异常告警系统和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以人为本重构校务服务流程,构建一站式办事服务平台。构建大集成管理信息平台。全面落实与联通、华为战略合作,强化基于5G的软硬件建设,打造智慧校园示范校。

31加强校园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创新区、人才周转公寓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莞城校区教学条件,提升松山湖校区部分建筑空间利用效能,加快两校区电力系统、停车场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成立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建立分析检测中心。推行场地用房有偿使用。加快推进附属幼儿园建设,探索附属小学合作办学模式。

32增强审计、财务和资产后勤保障能力。深化财务审计制度改革,优化校院财力配置结构。修订财务工作内控制度。加强预算申报论证,建立预算执行考核办法。开展二级学院教学经费专项审计,完善内部控制专项审计调查。理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现代化企业治理。出台校外产业学院、大学科技园、研究院等资产管理办法。探索港澳科研资金购置设备管理制度。实施揭榜招标制度。健全采购内控机制,做好采购项目库建设。推出校内自主采购快速竞价平台,试点开展政府采购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对分散采购项目监管。深化后勤服务领域改革,提高后勤整体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提高学术交流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加强校内商业(服务)网点的监督管理。

33强化校友和基金会工作。推进校友工作信息化,加强校友资源整合开发,形成学校和校友共同服务地方格局。成立莞工校友发展基金,打造莞工校友企业家学堂。创设开放式捐赠平台,鼓励设立校友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多形式基金。建立基金管理系统,完善资金保值增值机制。

34提升民主管理水平。修订学校章程。发挥工会作为民主管理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作用,落实教代会代表巡视活动、二级教代会年度例会制度。加强妇女工作。重点抓好岗位竞赛、民生实事巡视、体育活动一月一赛等工作。加强教职员工社团管理。完善教职工困难帮扶制度。建立工会工作群众评价机制。加强教职工活动基地建设,全面开展教工小家建设。

35加强平安校园建设。组织开展国家安全、禁毒、反邪教、防诈骗、防校园贷、消防安全、安全生产等宣讲教育。推进猫眼小视频建设,提高校园监控覆盖率。加强交通、消防、生产、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增强校卫队素质能力。排查校园周边安全隐患,开展电信网络诈骗等扫黑除恶专项治理。配合属地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校中村安全隐患整治,推进整体搬迁。


上一篇:东莞理工学院2019—2020学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下一篇:东莞理工学院学术委员会2019年度工作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