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黄焕忠院士团队在环境领域国际权威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题为“Degrad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of 6PPD-quinone in water by ultraviolet-activated peroxymonosulfate: Mechanisms, byproducts, and impact on sediment microbial co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为东莞理工学院,团队硕士研究生余雯燕是论文第一作者,团队唐少宇副研究员和祝铭韩博士为通讯作者。

N-(1,3-二甲基丁基)-N ' -苯基-对苯二胺醌(6PPD-Q)在极低浓度下对多种水生生物具有急性毒性。6PPD-Q的普遍存在及其有害影响强调了将其从水生态系统中降解的迫切需要。本文研究了水环境中6PPD-Q的转化机理、路径和生态毒性风险。结果表明,UV/PMS系统可以有效氧化降解6PPD-Q。淬火实验和EPR实验表明,SO4•−和•OH自由基是去除6PPD-Q的主要原因。并通过高分辨率轨道阱质谱法测定了21种降解产物,认为羟基化、氧化裂解、醌分解、环氧化、重排和脱胺是6PPD-Q的主要转化途径。毒性预测显示,与6PPD-Q相比,所有鉴定的产品对鱼类、水蚤和绿藻的急性和慢性毒性都较低。暴露实验还发现,6PPD-Q显著降低了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特征。然而,我们发现6PPD-Q降解溶液的毒性有效降低,这表明UV/PMS体系对6PPD-Q具有优越的解毒能力。这些发现强调了6PPD-Q对水生生态系统潜在的有害影响,并丰富了我们对6PPD-Q光化学氧化行为的理解。

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废弃生物质碳能循环研究团队于2023年7月由学校引进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固废处理与资源化领域国际知名学者黄焕忠教授组建。目前已经聚集了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黄焕忠教授(个人介绍:https://rceee.dgut.edu.cn/info/1059/2800.htm )、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Tyagi Rajeshwar Dayal教授和10余位研究骨干。该团队充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保障资源安全供给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建立创新团队与培养拔尖人才,积极开展生物质固废资源化利用共性技术的原创理论研究,加速我国生物质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革新,着力攻克工程应用过程存在的技术瓶颈,促进产业发展。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2210

(撰稿、一审:唐少宇;二审:尹华勤;三审:李长平)

下一篇:李威副研究员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接触电致催化去除环境新污染物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