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职岗位,深入理解践行“以本为本”
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余意
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于四川大学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本次大会上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这次大会上,我校作为示范学校之一受邀,党委书记成洪波作了典型发言。那一天,我们通过视频实时观看,备受鼓舞。暑假中,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教育部6月21日关于本科教育发布的成都宣言。作为普通高校教师,我的体会是:立足本职岗位,深入理解践行“以本为本”,理解“以本为本”乃是整个文件的逻辑起点。
如何理解“以本为本”?这个名词一出现,教师认识是:以本科为本,以教学为本,以科研为本。揆之以高校教师的日常工作,这些理解都对。但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开章明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也就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高水平本科教育”这一名词实际上在更高的层面上涵盖了当前教师群体中的相关认识,也就是要在当今新形势下进行重新理解,重新认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高等教育背景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发展对于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功利驱动型以及变成兴趣主导型等等这些都对现今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特别需要纠正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一度偏离了教学,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都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教学。对于我们东莞理工学院这样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学校,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承载着全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望;在我校2025行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本科教育至关重要。全校各个层次,都要理解如何以本为本,真正重视教学,要塑造“课比天大”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教师们要认真备好学生、备好一门课的知识体系、能力训练体系,真正从知识结构、能力训练等方面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另外教育不仅是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文化认同的塑造、价值追求的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兹事体大,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教师也可走群众(学生)路线,我觉得要做好三点即可:一是多到本科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思想,关注学生诉求,及时解决他们出现的问题;二是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需求,熟悉学生未来面临的社会环境;三是上面第一点和第二点的综合,即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让学生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更好服务于社会。
作为院系的管理者,尤其要有清醒的头脑,深入理解践行“以本为本”。特别要借助学校新一轮绩效改革的契机,扭转以往那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风气。既要改变高校及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又要引导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注重对学科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看,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大学课程建设、大学教学过程改革等问题,是非常专业化并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若要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在研究学科自身问题的同时,还应用心研究大学教育教学的问题。
教育部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文件精神非常丰富,对当下的高等教育无疑指出了一条路径,对以往的不良教育趋向有纠偏的作用。由于其中信息量大,相关背景知识需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希望在下一步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学习回顾,立足东莞理工学院的实际,加强个人认识,提升个人教学和管理技能,为确实提升东莞理工学院文传学院的本科教育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