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本为本”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回归
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帅建华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改革和调整的过程中,尤其是今年6月份,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人才培养战略。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坚强决心,更让我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于我国以及全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状况的清醒认识。
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及要求,不由深切地感到,“以本为本”战略的实施,不仅对于推进“四个回归”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回归。其主要依据如下:
一、坚持“以本为本”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
我们通常说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但是,从客观规律及实际情况而言,无论从“小”或“早”,还是效果的“良”或“好”,从整个培养阶段来看,都仅仅属于“人”的培养,即古之所谓“人之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识辨性”“身份性”培养,从心智、能力及需求等方面都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且,也无法从小学、初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进行专门的职业规划、专业的技能训练,更无法提供创造性劳动及成果。因此,作为人才的培养,从时间上看,应该在成年之后;从任务看,应该在完成高中学业之后。而高校的本科学习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最好的承接。一方面,它是年轻人从高中学业解脱出来后填补学业断层、精神空虚、理想升华的传送带;另一方面,它具有社会其他组织无可比拟的知识传输、能力培养、理想树立、信念沉淀等多方面功能。所以,大学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有对象来源、有资源供给、有发展平台的重要着力点。
二、坚持“以本为本”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聚力点
其一,“聚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全球高校的目标和宗旨。中国目前每年通过高考招生的人数近千万,加上已经在校的人数,在校本科生数量高达三千余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而且这个量还会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这仅仅是一个相对静态数,动态的出入量每年都在增加。这对于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来说,是一笔不小的人力资源集聚与储备。这笔资源质量的好坏、高低,将对国力增强、国家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所以,“以本为本”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无可回避和选择的职责。
其二,“以本为本”的聚力作用还体现在,通过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可以获得更多高质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生源。众所周知,在我们历年的研究生培养中,培养对象总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以获取学位为目的;另一部分在获取学位的同时,还兼有专业研究的目的。显而易见,在我们招收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如果带有研究目的的学生越多,那么,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也就越高,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也就越大。但是,以研究为学习生涯的学生,一方面需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还需要有相应的研究基础。而本科教育阶段对他们无疑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强化本科教育,是为后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发现、培养和塑造好苗子、好助手、好伙伴的重要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三,“以本为本”聚力作用的突出表现还在于,通过本科阶段优秀研究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能够为优秀导师输送优秀的传承人。在一项关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职业构成的研究中发现,在从1901年到2017年的历届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中,得奖最多的职业是大学教师,在总共596人次的获奖者中,大学教师有429人次,占整个获奖人次的71.98%。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获奖者都历经了三代以上的研究传承。也就是说,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不仅一个人难以完成,甚至几代人都难以完成。因而,对于有强烈研究兴趣和研究潜质的传承人的发现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本科阶段无疑是培养这种传承人最为理想、最具现实和最为关键的时期。
三、坚持“以本为本”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力点
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发展到大众模式,且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与支持。究其原因,既不是社会上需要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也不是读得起书的人越来越多,在根本上是因为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换言之,不是社会公众选择了大学教育,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了大学教育。也就是说,大学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和支撑作用。有大量资料显示,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其中,在2011年对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芬兰、日本、新西兰、新加坡、加拿大等国的一次关于“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调查中,其贡献率的比重分别为75.71%、74.76%、54.31%、98.79%、48.98%、57%、94.18%、87.37%。最低将近49%,最高超过了98%。想必这一结果一定会超过许多人的意料。而作为包含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及成人教育多个层面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来说,由于专科、成人教育群体的整体张力有限,硕士、博士的群体人数有限。因此,高等教育的主体力量还是本科群体。相关研究也印证了这一推理,有人对从初中到博士的各个学历层次的从业人员对于金融业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除本科学历从业人员对金融业增加值有显著的正效应外,其余学历层次的从业人员要么是效应不明显,要么是出现负效应。可见,本科层次的毕业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而,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