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文传学院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实施
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 田根胜
进入新时代,教育本全力推进本科教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6月23日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
为贯彻教育部会议精神,全面推动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结合文传学院面向学校工科背景特质,希望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程,推动学院人才培养、专业教育与课程建设的全面改革,把“以本为本”的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课程标准是课程提供者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提出的计划与愿景,它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基本思路
面向学校理工科生人文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标准、课程评价和绩效责任三位一体:(1)对学生清楚、具体的期望;(2)根据期望测量教学表现和进展的评价;(3)具体结果的绩效责任,让教育的各个要素为结果负责。
通过课程标准确定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资源配置、专业发展、考试和评价、绩效责任,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实现学校“知行合一、立德树人”与学业优异的人才培养总目标。
二、主要原则
(一)成果为本原则
依据需求对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有清楚的构想;清晰表述课程学习成果;组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评估方式以保证能力目标的实现。
(二)结构对应原则
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考核方式、持续改进等与预期学习成果明确对应。
(三)一体化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与课程标准的一体化;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一体化;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的课程评价一体化;学校、教师、学生三维互动的课程实施一体化。
三、基本构成
(一)课程目标
通过设置课程目标,把高层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的可讲授和可评估的学习效果;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即“教什么,如何教”,用以指导教师组织教学,为课程教学提供内容框架;提出教学与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审查要求等。主要包括:
1.知识体系目标。即学术理性(学科中心内容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对世界与自身的理解。
2.能力结构目标。整合思维训练与严谨的推理能力;培养认知(发展基本技能、高级技能),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要发展批判性思维;个人关联(学生中心):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关注学习者需要。
3.社会发展目标。包括情感、态度、社会价值观等。增强社会适应性(学校到工作);使学生成为有生产力和有贡献的公民;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人际交往技巧与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须处理的问题是:共识性标准与标准的先进性;标准的具体性与弹性间的平衡;标准的独立性与知识的整体性;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
1.教学内容
(1)课程描述:包括引导、动机、方法论、价值判断、规范等。
(2)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3)教材与参考文献:一纲多本。
2.教学要求
(1)教学要求,包括对知识或技能的概括、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评价等要求以及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等。
(2)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与教学计划进度。
(3)教学方法:学徒制学习、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主题学习(依据学生的经验世界深入探讨问题、关注真实性问题)、差异性教学等。
(4)学习方法:记忆、理解交流、执行程序解决常规问题、类比联系解决非常规问题、假设归纳推理。
(三)课程评价
1.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论文、调研等,具体考核方式由课程性质决定。
2.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 + 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平时作业、课程实践等)= 总成绩。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2.教材编写建议
3.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4.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5.教材选用
6.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五)绩效责任评估
1.课程目标评估:教学过程从基于内容输入转向基于能力输出;扩展的学习机会;标准与成果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学习产出评估:以成功实现预先决定的表现结果为基础;学生受到持续的学习支持;学生通过自己建构内容而发现新知识、技能和态度;加强所取得的期望的学习结果的成绩;转向综合跨课程和学习领域的概念;学习者取得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成功。
3.持续改进措施:以合作的组织结构为基础;学生学术知识准备与学业成绩;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建设);技术与资源支持;学习策略方法转化;不断修订与完善;学业优异与教育平等。
四、课程举例:《岭南文化与魅力东莞》课程标准
(一)学生情况与课程基本信息
1.学生情况
理工科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双向自愿选修;班级人数40-60人。
2.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岭南文化与魅力东莞
|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 选修
|
课程英文名称:
|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2/2/2
|
其中实验学时:12
|
授课时间:
|
授课地点:
|
授课对象: 面向学校工科学生
|
开课院系: 文传学院
|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田根胜/教授 阎江/副教授
|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文科楼10B-415
|
(二)课程概述
本课程以岭南文化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东莞历史文化发展为重点,着重分析岭南文化背景下东莞文化的历史演变、个性特征以及文化优势。本课程以理论学习和实际训练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理性论证能力。重心将区域文化研究与当代文化建设训练相结合,养成贯穿于思维方法学习、思维工具掌握、社会调查训练全过程,尤其突出东莞当代文化建设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三)课程目标
1.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的联系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
学校人才培养标准
|
课程对应标准
|
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
1.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
|
2.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
|
3.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和良好人文素养
|
√
|
4.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
|
5.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能力
|
√
|
6.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
|
√
|
7.具有较强的解决产业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
|
8.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
√
|
9.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
|
√
|
2.课程目标
(1)知识体系目标
掌握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掌握文化分析、文化批评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方法。
(2)能力结构目标
整合文化思维训练,初步建立文化思维观念。
学会用文化视角观察、分析常见经济社会文化问题,了解面向全局的、长远的、复杂问题的文化分析方法。
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决策力、领导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社会发展目标
让学生学会了解、珍视岭南文化与东莞文化。
具有主动探索行业发展趋势的积极性,对自己适应岭南区域环境的能力感到自信。
使学生成为有生产力和有贡献的公民,成为岭南文化包括东莞文化问题的解决者。
(四)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依教学内容逐次发布参考资料。
2.参考资料
何晓明.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高敬.岭南文化. 时事出版社.2013
田根胜.近现代东莞学人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14
田根胜.岭南文化与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中国文化网
东莞阳光网
(五)内容大纲
1.理论教学
周次
|
教学主题
|
学时
|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
教学方式
|
学习要求
|
1
|
文化学理论概述
|
2
|
文化学基本原理;主要流派;文化批评的原理与方法
|
讲授
|
建立文化思维,探求文化分析方法
|
2
|
岭南文化的结构与特色
|
3
|
岭南文化结构分析;岭南文化价值个性与特色
|
讲授
|
了解中华文化与典型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
3
|
岭南文化文化思想
|
3
|
岭南文化内涵、外延、特质
|
讲授
|
了解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
4
|
东莞历史文化地理
|
3
|
东莞文化历史发展与文化地理;岭南文化与东莞水乡;东江文化与东莞
|
讲授
|
东莞文化的特质
|
5
|
东莞人物与文献
|
3
|
东莞历史人物与思想;东莞历史文献与文化
|
讲授
|
东莞历史著名人物成就与地方文化建设
|
6
|
东莞文化现代发展
|
3
|
东莞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东莞公共文化建设;
|
讲授
|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
7
|
公共文化与东莞文化建设
|
3
|
江南水乡与岭南水乡;东莞东江文化的历史发展
|
讲授
|
文化民生与文化权利
|
合计
|
20
|
|
|
|
2.实践教学进程表
周
次
|
实践项目名称
|
学时
|
项目类型、重点与难点
|
教学方式
|
1
|
实践一:东莞酒店业的文化转型
|
3
|
(1)考察广东龙凤山庄;(2)考察了解东莞文化创意产业
|
文化现场考察与调研:文化情境感知教育
|
2
|
实践二:东莞自然村落历史文化
|
3
|
(1)参观考察麻涌新基村祠堂、华阳湖与文化产业基地建设;(2)考察了解新型城镇化与东莞新农村建设
|
通过经典文化情境,让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并参与解决现实情境中有意义的文化问题
|
3
|
实践三:东莞的饮食与陶瓷文化
|
3
|
(1)参观东莞饮食博物馆;(2)广东唯美陶瓷博物馆考察;(3)分析东莞文化的产业化问题
|
文化现场考察与调研:互动学习计划
|
4
|
实践四:莞香与海上丝绸之路
|
3
|
(1)参观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2)考察牙香街;(3)考察了解东莞香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
文化分析案例联结
|
|
总结
|
|
3
|
|
合计
|
12
|
|
|
(六)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
|
建议分值
|
考核/评价细则
|
对应的课程目标
|
出勤及课堂参与
|
10
|
(1)考核学生课前阅读思考、收集资料的能力;(2)考查学生课堂内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充分协作的情况
|
1、2
|
报告与讨论
|
20
|
(1)考查应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2)教师根据选题、设计文稿、报告和答辩情况评分
|
3、4、5
|
课程论文
|
70
|
调查报告(核心+项目):选题针对性(15);选题材料查证(15);逻辑架构(10);观点与材料(20);表达(10)
|
6、7、8
|
(七)绩效责任评价
基于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否达到以下成效,即基于学生的产出结果对应绩效责任评价:
识别、定义并描述相关文化术语;
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文化问题,解释跨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
用课程所学概念描述区域文化认同身份及其对自身文化交流、发展过程的影响;
对不同文化中发生的文化问题运用该文化所属的框架进行解读;
识别并解释区域文化中的历史、信仰、价值和准则对其成员的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运用文化理论对个人或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
确立文化发展中的伦理原则;
将文化发展理论运用于具体文化产业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和综合大量多元化的信息,完成有意义的、具有洞察力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