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大讨论

以本为本:文传学院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实施 

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  田根胜

 

进入新时代,教育本全力推进本科教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623日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

为贯彻教育部会议精神,全面推动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结合文传学院面向学校工科背景特质,希望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程,推动学院人才培养、专业教育与课程建设的全面改革,把“以本为本”的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课程标准是课程提供者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提出的计划与愿景,它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基本思路

面向学校理工科生人文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标准、课程评价和绩效责任三位一体:(1)对学生清楚、具体的期望;(2)根据期望测量教学表现和进展的评价;(3)具体结果的绩效责任,让教育的各个要素为结果负责。

通过课程标准确定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资源配置、专业发展、考试和评价、绩效责任,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实现学校“知行合一、立德树人”与学业优异的人才培养总目标。

二、主要原则

(一)成果为本原则

依据需求对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有清楚的构想;清晰表述课程学习成果;组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评估方式以保证能力目标的实现。

(二)结构对应原则

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考核方式、持续改进等与预期学习成果明确对应。

(三)一体化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与课程标准的一体化;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一体化;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的课程评价一体化;学校、教师、学生三维互动的课程实施一体化。

三、基本构成

(一)课程目标

通过设置课程目标,把高层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的可讲授和可评估的学习效果;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即“教什么,如何教”,用以指导教师组织教学,为课程教学提供内容框架;提出教学与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审查要求等。主要包括:

1.知识体系目标。即学术理性(学科中心内容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对世界与自身的理解。

2.能力结构目标。整合思维训练与严谨的推理能力;培养认知(发展基本技能、高级技能),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要发展批判性思维;个人关联(学生中心):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关注学习者需要。

3.社会发展目标。包括情感、态度、社会价值观等。增强社会适应性(学校到工作);使学生成为有生产力和有贡献的公民;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人际交往技巧与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须处理的问题是:共识性标准与标准的先进性;标准的具体性与弹性间的平衡;标准的独立性与知识的整体性;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

1.教学内容

1)课程描述:包括引导、动机、方法论、价值判断、规范等。

2)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3)教材与参考文献:一纲多本。

2.教学要求

1)教学要求,包括对知识或技能的概括、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评价等要求以及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等。

2)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与教学计划进度。

3)教学方法:学徒制学习、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主题学习(依据学生的经验世界深入探讨问题、关注真实性问题)、差异性教学等。

4)学习方法:记忆、理解交流、执行程序解决常规问题、类比联系解决非常规问题、假设归纳推理。

(三)课程评价

1.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论文、调研等,具体考核方式由课程性质决定。

2.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 + 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平时作业、课程实践等)= 总成绩。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2.教材编写建议

3.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4.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5.教材选用

6.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五)绩效责任评估

1.课程目标评估:教学过程从基于内容输入转向基于能力输出;扩展的学习机会;标准与成果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学习产出评估:以成功实现预先决定的表现结果为基础;学生受到持续的学习支持;学生通过自己建构内容而发现新知识、技能和态度;加强所取得的期望的学习结果的成绩;转向综合跨课程和学习领域的概念;学习者取得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成功。

3.持续改进措施:以合作的组织结构为基础;学生学术知识准备与学业成绩;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建设);技术与资源支持;学习策略方法转化;不断修订与完善;学业优异与教育平等。

四、课程举例:《岭南文化与魅力东莞》课程标准

(一)学生情况与课程基本信息

1.学生情况

理工科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双向自愿选修;班级人数40-60人。

2.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岭南文化与魅力东莞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 选修

课程英文名称: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2/2/2

其中实验学时:12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授课对象: 面向学校工科学生

开课院系: 文传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田根胜/教授   阎江/副教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文科楼10B-415

 

(二)课程概述

本课程以岭南文化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东莞历史文化发展为重点,着重分析岭南文化背景下东莞文化的历史演变、个性特征以及文化优势。本课程以理论学习和实际训练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理性论证能力。重心将区域文化研究与当代文化建设训练相结合,养成贯穿于思维方法学习、思维工具掌握、社会调查训练全过程,尤其突出东莞当代文化建设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三)课程目标

1.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的联系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人才培养标准

课程对应标准

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1.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和良好人文素养

4.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能力

6.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

7.具有较强的解决产业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8.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9.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

 

2.课程目标

1)知识体系目标

掌握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掌握文化分析、文化批评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方法。

2)能力结构目标

整合文化思维训练,初步建立文化思维观念。

学会用文化视角观察、分析常见经济社会文化问题,了解面向全局的、长远的、复杂问题的文化分析方法。

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决策力、领导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社会发展目标

让学生学会了解、珍视岭南文化与东莞文化。

具有主动探索行业发展趋势的积极性,对自己适应岭南区域环境的能力感到自信。

使学生成为有生产力和有贡献的公民,成为岭南文化包括东莞文化问题的解决者。

(四)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依教学内容逐次发布参考资料。

2.参考资料

何晓明.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高敬.岭南文化. 时事出版社.2013

田根胜.近现代东莞学人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14

田根胜.岭南文化与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中国文化网

东莞阳光网

(五)内容大纲

1.理论教学

周次

教学主题

学时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式

学习要求

1

文化学理论概述

2

文化学基本原理;主要流派;文化批评的原理与方法

讲授

建立文化思维,探求文化分析方法

2

岭南文化的结构与特色

3

岭南文化结构分析;岭南文化价值个性与特色

讲授

了解中华文化与典型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3

岭南文化文化思想

3

岭南文化内涵、外延、特质

讲授

了解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4

东莞历史文化地理

3

东莞文化历史发展与文化地理;岭南文化与东莞水乡;东江文化与东莞

讲授

东莞文化的特质

5

东莞人物与文献

3

东莞历史人物与思想;东莞历史文献与文化

讲授

东莞历史著名人物成就与地方文化建设

6

东莞文化现代发展

3

东莞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东莞公共文化建设;

讲授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7

公共文化与东莞文化建设

3

江南水乡与岭南水乡;东莞东江文化的历史发展

讲授

文化民生与文化权利

合计

20

 

 

 

 

2.实践教学进程表

实践项目名称

学时

项目类型、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式

1

实践一:东莞酒店业的文化转型

3

1)考察广东龙凤山庄;(2)考察了解东莞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现场考察与调研:文化情境感知教育

2

实践二:东莞自然村落历史文化

3

1)参观考察麻涌新基村祠堂、华阳湖与文化产业基地建设;(2)考察了解新型城镇化与东莞新农村建设

通过经典文化情境,让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并参与解决现实情境中有意义的文化问题

3

实践三:东莞的饮食与陶瓷文化

3

1)参观东莞饮食博物馆;(2)广东唯美陶瓷博物馆考察;(3)分析东莞文化的产业化问题

文化现场考察与调研:互动学习计划

4

实践四:莞香与海上丝绸之路

3

1)参观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2)考察牙香街;(3)考察了解东莞香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文化分析案例联结

 

总结

 

3

 

合计

12

 

 

 

(六)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

建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课程目标

出勤及课堂参与

10

1)考核学生课前阅读思考、收集资料的能力;(2)考查学生课堂内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充分协作的情况

12

报告与讨论

20

1)考查应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2)教师根据选题、设计文稿、报告和答辩情况评分

345

课程论文

70

调查报告(核心+项目):选题针对性(15);选题材料查证(15);逻辑架构(10);观点与材料(20);表达(10

678

  

(七)绩效责任评价

基于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否达到以下成效,即基于学生的产出结果对应绩效责任评价:

识别、定义并描述相关文化术语;

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文化问题,解释跨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

用课程所学概念描述区域文化认同身份及其对自身文化交流、发展过程的影响;

对不同文化中发生的文化问题运用该文化所属的框架进行解读;

识别并解释区域文化中的历史、信仰、价值和准则对其成员的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运用文化理论对个人或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

确立文化发展中的伦理原则;

将文化发展理论运用于具体文化产业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和综合大量多元化的信息,完成有意义的、具有洞察力的调研报告。

 

上一篇:【心得体会】杨继学:“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教育”的思考与体会

下一篇:【心得体会】帅建华:坚持“以本为本”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回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