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大讨论

发挥组织优势,造就堪当大任的一代新人

党委组织部部长  李培经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管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要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今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部长做了题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一流本科教育》的报告。他指出高校的使命就是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这一使命的组织者、执行者和参与者,高校基层党组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立足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发挥组织优势,把高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人才基础。

一、以新理念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以突出政治功能为首要

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高校的领导;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的主业意识和主体责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好政治关。

(二)以凸显教育功能为重点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以强化服务功能为根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高校作为“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要教育引导师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师生始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严格基层党组织生活、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党员联系和服务教师工作机制,引导教师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推动教师不断增长才干本领。

二、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实践创新

(一)科学合理设置党支部

从实际、从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从发挥党支部作用出发,大胆探索党支部设置新的有效形式。1.教工党支部的设置。可按工作任务相近组建,规模不要太大,组织健全,活动灵活,也可把相对集中较长一段时间共同完成课题、工作项目或培训任务、科研任务的党员组织在一起来组建临时党支部。2.学生支部的设置。从发展党员和避免学生党支部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出发,可把学生党支部建到年级、班级或宿舍。参与指导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科研活动的教师党员在组建临时党支部的时候,可以考虑参与上述活动的学生党员纳入到临时党支部中,党员教师坚持过“双重”组织生活。这样有利于使党的活动结合业务工作开展,提高党支部活动实效。

(二)拓宽党员教育管理的范围

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抓紧抓实,要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使党组织工作没有空白点。不仅要求党员在校内发挥作用,还要求在所有工作领域,包括在校外,都要发挥作用。新生党员作为新一届学生中最早入党的群体,其党员意识、党性修养和能否较好地发挥表率作用,直接影响周围新同学对党组织的切身观感。因此,要加强新生党员的教育,可考虑把教育延伸到入学前。对于组织关系挂靠在学校的党员,也要加强管理,不能放任自流,做到党性教育不断线,组织生活有着落。

(三)过有仪式感的党员组织生活

不仅是党费收缴,党员过组织生活会也越来越追求“便捷化”了,个别基层党组织为节省时间、少做工作,组织生活会准备工作环节能省则省、会前不再开展集中学习而改为个人自学、甚至借助社交平台组织“线上”生活会等等,导致组织生活会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变得可有可无。交党费乃至过组织生活,对于党员来说,绝不是一件可以去想方设法“便捷化”的事,更不是“多此一举”的“麻烦”。每年的组织生活会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是每一名党员涤荡思想触及灵魂的一次洗礼,更是党员应尽的义务。组织生活必须具有一定的“仪式感”,“仪式感”应该成为党组织生活的“新常态”。通过庄严神圣的“仪式感”,党员的身份认同感、组织归属感、集体荣誉感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才能唤醒个人的党性自觉和党员意识,在心中种下从严组织生活的种子,增强参加党内政治生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选好配强高校党支部书记

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关键是选好配强书记。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行“双带头人”,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双促进、双提高。机关职能部门支部书记由正职担任,各二级学院支部实行“双带头人”制,由副高或博士担任支部书记,把符合条件的学术带头人培养选拔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把有条件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同时注重配备熟悉、热爱党务工作的青年党员学术骨干担任支部副书记或委员,注重加强支委班子成员的教育培养,提升履职尽责能力。

(五)提升党务干部业务素质,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一是强化高校二级基层党组织工作责任。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实施办法》,通过做好有关工作考核评价的顶层设置,促使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由规范化向标准化发展。通过评价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从而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提高。二是将党务干部培训系统化、经常化,形成培训长效机制,采取送外培训、自主办班等方式,系统地开展党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党建业务骨干来进行讲座,定期组织党务干部到党建先进单位参观学习,把“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授业相结合,不断把教育培训工作引向深入。三是完善履职尽责激励保障措施,把党建工作纳入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努力把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教师之家。

新时代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和改善,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高校迈入新时代、实现新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上一篇:【心得体会】杜应发:践行“四个回归”,坚持“以本为本”之我见

下一篇:【心得体会】杨秋平:“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学习心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