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个回归”,坚持“以本为本”
之我见
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杜应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在6月21日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成洪波书记代表学校在会上作交流发言。这是一次高等教育里程碑式的会议,它提出“以本为本”,着力建高水平本科教育,吹响全力推进“四个回归”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号角。
这次会议,教育部指出高等教育要“四个回归”,是对过往片面强调科研而不重视教学,片面强调用项目经费、论文、人才头衔等衡量教师价值这一现象的一个有力纠正,促使人们真正静下心来考虑如何办好本科教育、基础教育。
陈宝生部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职能,也是最基础、最核心的职能,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大学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是“不务正业”。一所本科教育质量不高的大学,绝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因为这更论断早已被世界所有一流大学的实践所证明。对此,陈部长指出,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进一步具体明确地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陈部长一系列“本科”着墨,就是以本科教育为高校教育的基石,以本科人才培养为高校育人的根本。教育乃兴国之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人才,而本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我们需要加快建设高水平理工科的本科教育,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必须推进“四个回归”。一方面,作为大学的教师,应潜心教书育人,创新智慧课堂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的学生,应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时刻牢记使命,努力学习,立做国家栋梁之志。在全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之下,对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莞工将在学科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开展、学术社会化服务、办学国际化拓展等各个方面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个难得的机遇背后,如何做好坚持“以本为本”和真正践行“四个回归”这篇文章,切切实实需要高等教育系统各方各面,校内校外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教师不能只看学历,论文,应该更多的去看看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在本科一线担任教学的优秀教师的待遇;评价学生不能只用试卷,要重视过程评价,对挂科较多的学生要有严格的淘汰机制,严进严出;课程设计应符合广大学生和社会需要,不能因循守旧。
首先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施教,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试问当下的大学生早已忘记当年高考冲刺的拼劲,或者他们认为高考之后,就是一劳永逸,没有理解大学学业依然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大学生涯是人生中进行深入专业学习、施展才华的大好时光,而不少大学生却沉迷网络游戏、“混学分”甚至逃课,这是高考后的放纵,也是虚度光阴。因此,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大力指导,引导学生把高考的压力适当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动力,积极提升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技能;利用大学的各种资源,在社会实践、学术研究中争取有所作为,在大学这一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留下无悔青春的印记。要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就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提升本科生的学业挑战度。增强学生的科研训练,同时引导教师聚焦到本科教育,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课程成绩评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含金量。激发青年学子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在本科学习中探索出一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之路”。既要在专业课中找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又要在通识教育中感受有温度的教育。同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立志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我们应避免部分高等学校长期形成片面追求各种国内外的排名,学位授权点数量、科研经费总量,鼓励教师发表SCI论文,申请各种科研项目、奖励、人才计划和荣誉的惯性。因为伴随这一切,会使学校及教师把精力、时间绝大部分放在与自己利益高度关联的科学研究甚至商业活动上,放弃了对本科生的关注和教育。大学以本科教育为本,树立大学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书育人”“传道解惑”。“教师不教”是“不务正业”,是“失职失责”,是“不合格的教师”。落实以本为本,当务之急应该转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完善教师教学考核工作,把教师对教学的态度、投入程度和教学实绩列为重要的考评指标。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大学教师应该切实提高授课质量和学习要求,坚持需求导向,把高等教育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应用于课堂教学工作之中,树立质量意识,加强课程过程管理、严格课程内容和考试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收获心得向学生介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行动,引导学生关注理论前沿、技术难关和发展需求。在争创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本科教育至关重要。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应做认真的准备和付出大量的心血。因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也是文化认同的塑造、价值追求的引导;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课程学习、专业学习有机结合,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学生交流沟通,通过教师自身的学术涵养和言谈举止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从细微处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学术养成和职业态度。新时代大学生要主动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人民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努力学习,不满足于碎、浅、薄的知识追求,要追求实、深、厚的知识养成。大学本科教育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提升专业品质,着力发展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课堂深度学习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让优质师资能全心全意投身本科教学,打造卓越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养成。最后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锐意改革创新,为未来的从业和专业发展奠定厚实基础。陈部长指出,高校的本质与根本是人才培养,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因此,高校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完善管理制度,克服高校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只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才能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是回归梦想。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回归梦想”,就是要教育报国。老师要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担当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关心社会未来发展,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要以至深的情怀和最好的面貌努力写好“奋进之笔”。学校要将有利于教师把主要精力真正投入到学生身上、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性创新性刻苦学习的文件制度进一步优化。把握时代特征,结合学校实际,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大力推进开放办学,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研究本科教育规律,认真探索新型理工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等各项任务的落实;坚持内涵发展,把人才专业塑造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不断提升莞工办学水平。因此,教育回归梦想,就是培养一大批牢记使命、勇担重任,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社会责任强,争做新时代接班人的优秀大学生,让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
“以本为本”,说到底学校必须真正认识本科教育在大学的核心基础地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把学校办学重点真正放在本科教育方面,把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向本科教育倾斜。致力于建立把教师主要精力、时间用于本科教育的激励约束制度措施,包括反映本科教育质量效果的评价制度、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认真研究与社会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学科专业体系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等。要真正实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不仅需要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勇气,也需要心如止水、气定神闲的定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流的本科教育,才能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