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大讨论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学习心得

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鲁硕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31个省(区、市)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以及全国1200多所本科高校的干部教师代表通过视频同步参会。

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部首次召开专门研究部署本科教育的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陈宝生部长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一流本科的核心标志应当是学生的健康成长,训练学生的能力,熏陶学生素养,启迪学生的智慧。一流本科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学校的所有资源均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是大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大学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环境、资源和平台。当前我国大学基本上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体系,这个中心的转移,亟待改革。

陈宝生部长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是回归常识。教育要回归常识就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陈部长强调的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当中的功利性倾向而言的。读书这一常识问题竟然成了教育的核心问题,特别是成了高等学校的问题。我国大学生读书存在问题大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阅读量不足;二是片段化阅读;三是功利性阅读;四是盲目性阅读。我国高校阅读问题的凸显导致课堂教学改革举步维艰。由于阅读量较少,大学生为教学改革课程储备的知识量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既感受不到探索的快乐,也收获不到丰富的信息。有些教师本身知识有限,缺乏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与能力,只能选择“满堂灌”模式,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进一步理解知识并体验运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使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活动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精神,也无助于增强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此,读书成为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控扼之要。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是回归本分。教书育人是古今中外教育的必备要求。从教必育人,育人必从教,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我国高校绝大多少教师能够秉承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但是也有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所以,高等教育回归本分刻不容缓。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进行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不仅仅要有学生端的需求侧改革,更要注重教师端的供给侧改革,必须仰赖于一支学问德行兼优的教师队伍。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尤其是优质教师资源供给不足”。高等教育回归本分要求大学教学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是回归初心。高等教育回归初心就是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同时,回归初心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所培养人的社会价值,即为谁培养人。对此,党的教育方针已经作出明确界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到高等学校,就是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教育固然要追求个体素质和个性的发展完善,这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但教育目的也是有社会制约性的,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我们切勿只顾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否则可能会培养出有才无德的“危险品”;我们的教育应当防止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不能培养自己的掘墓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归梦想。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教育梦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些仁人志士、社会精英企图通过教育实现救国的梦想,在那个社会条件下变成了无法实现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教育强国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早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而且有望在2019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我国高校高端人才和创新内生力不够,对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和创新引领不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任极具挑战性,回归高等教育梦想的使命光荣而艰巨。因此,回归高等教育梦想就是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和二十年前相比,我国经济实力有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连续4年达到或超过GDP(国内生产总值)的4%,现在我国已经具备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应用型大学乃至高等职业学院的财力基础,应不失时机地将建设基础比较好、人才培养质量被社会高度认可的若干应用型大学乃至高等职业学院纳入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只有建设一个结构优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强国。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意味着,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各类资源、高校的标准和政策都要主动聚焦到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

我国高校的学生并没有处在大学的中心地位,奖励、基金、论文和排名等指标牢牢吸引大学领导者的注意力,消耗了大量资源,导致学生占有的大学资源着实有限。因此,需要突破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体制障碍,将学校资源切实运用到服务学生的成长上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以问题和现象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塑造学生批判思维、创造行为、复杂心态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些都比简单的知识学习更为重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认为学生本来就具有学习能力,而教师与大学需要支持、服务与引导学生,他们在多元的环境中就会积极主动地汲取营养。以教知识为目标的内容导向、被动式的教育在时代的驱动下,已经转向以结果为导向、主动式的教育。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其实课堂在学校学习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且需要改变其灌输知识的传统,探索引导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学校需要创造更丰富的学习过程和环境,如项目、团队合作、研究、实习、实践等,才可能培养出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和有造诣的“四有”人才,才利于训练他们的跨文化领导力。我们提倡的研究导向型学习的目标正是启迪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力,训练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孕育他们的创造性行为,帮助他们修炼拥有复杂心态、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改变传统本科教学的弊端,关键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过程。不是让学生永远地“应试”:记知识点,背知识点,考知识点,最后忘知识点;而是去“解惑”,引导学生从课程知识所揭示的现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尝试课内外学习和研究去解释现象、回答问题、应对挑战,从而习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增加智慧。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目标的本科教学方法,不再是“一门课一本教材一堆知识点”,而是根据所授课程知识体系设计的领域,从相关的现象、问题、困惑、挑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并在整个研究或探索性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这是研究导向的学与教,信息化、社会化和网络化新时代的大学本科教育面临困境的解决办法。

上一篇:【心得体会】杨继学:“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教育”的思考与体会

下一篇:【心得体会】帅建华:坚持“以本为本”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回归

关闭